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5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创造外汇超过1000亿美元。

2024年,这一数字很可能再创新高。据最新数据测算,我国预计全年出口总数将达到600万左右,比德国、日本加起来还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俄罗斯,咱们一年就卖了100万辆;欧盟、中东、智利等昔日德日汽车“专场”,中国汽车也越来越多。靠着汽车领域的技术革新,中国汽车历时60年,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市场。

01、技术落后隐忍60年

1953年,位于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在苏联的帮助下正式建成。

只用了3年时间,我国第一台解放CA10型载货车便披着大红花,喜气洋洋的驶出工厂街头。

当时,长春市民万人空巷,无数人聚在街头为其喝彩。解放CA10型载货车凭借其扎实结构稳定和大容量的优势,一经落地,总销量达到130万辆,为中国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1958年2月,在政策的鼓舞下,一汽制造厂又仅用3个月时间便造出了我国第一辆轿车“东风”,并于同年国庆十周年之际,正式推出我国首款量产轿车“红旗”。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光时刻,从省里到市里,从县到区,到处洋溢着汽车制造的热情。在“东风”轿车落地的同一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也成功试制“井冈山”牌轿车;上海汽车配件厂成功试制了第一辆“凤凰”牌轿车。某地名为“永向牌”汽车的出现,更是代表了国人在汽车行业的美好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热火朝天的热情,并未跟上世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步伐。

等到1978年,我国全国汽车产量不到15万辆,还都是“老古董”。但当时美国年产量已达800万辆,日本更是突破1000万辆。

世界汽车产业翻天覆地的巨变,让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不得不提出“市场换技术”策略,希望通过大规模引入合资车企,合作吸收外国技术。

但几十年过去,市场是给出去了,但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却迟迟没有进展,主导权仍然是把控在外方手里。

02、国产汽车终出圈,创造超1000亿美元

技术虽然有差距,但我们从未放弃拿回汽车市场的想法。转机出现在2014年,当时吉利、比亚迪、长城、五菱、长安等本土汽车纷纷崛起,我国已经有强大的汽车产能,曾经被搁置多年的红旗,也重新在汽车市场“飘扬”。彼时,政策也”豪赌“押注电动汽车领域,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90%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化,还诞生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领先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降至43%,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0.5%进一步下滑,与2020年的64.3%相比,更是显著减少14%。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分析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可能会拿到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忍60年,中国终于重新回到汽车市场牌桌,从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而与此类似的,还有生物科技、衰老干预技术领域。2015年,当日本用全酶法落地衰老干预分子,一克喊出2万元的高价时,我国企业在相关领域仍是空白。直到今年10月,中国科学家直接宣布,中国技术实现其产能超100倍提升,一夜之间,使得“乐龄-维”等昔日依赖进口的高端口服年轻黑科技,不得不紧急宣布价格下降到千元左右。

“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中国加入,就会开启大降价模式,并且他们还会内卷质量,非常可怕”。业内人士表示,一辆德系50万的燃油车和国内20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差不多,甚至使用舒适感更强。而中国技术升级之下,其生产的衰老干预分子纯度同样高达99.9%,与日本生产的上万一克的一致。

目前,就连最早实现量产的日本企业也要从我国进口原料。数据显示,全球抗衰物质原料近8成来自中国企业,包括“乐龄-维”等进口网红健康年轻科技品,其核心成分同样来自和中国深圳企业的合作。

“中国的原料相较日本企业便宜10倍,这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下探价格。在京东、天猫等国内电商平台,我们将乐龄-维的售价调整到900元左右,在满足更多中产阶层需求的同时,还有空间可以增加一些平衡甲基化衰老的成分,更好满足衰老焦虑人士需求”,其品牌负责人陈女士如是表示。

一位来自上海某证券的投资经理,此前一直是BBA汽车的忠实粉丝,今年也把家里的迈巴赫换成了国产新能源汽车,日常服用的抗衰年轻产品也从上万元的日系产品换成了千元的“乐龄-维”。他直言:“有钱人怕死,但不是傻,用起来效果一致,为何不选后者?”

03、还有差距,还需要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被外国人戏称为“世界自行车王国”。

如今30年过去,我们已从被德国远远甩在身后,到如今反超老牌汽车强国,中国的汽车工业正迎来凤凰涅槃。仅2023年,我国就在空气悬挂、激光雷达、线控制动、“易四方技术”以及电动车热管理等五个技术实现了突破,着实让人感到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光辉和快马加鞭背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在功率半导体、芯片、软件等电控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起步较晚,电控技术——包括电池控制、驱动控制、整车决策,仍是我们亟需迎头赶上。

而国际汽车巨头,尤其是德国、日本、美国的品牌,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营销上,都曾远远胜过中国汽车。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是一块肥肉,尤其是他们尝到过中国汽车市场带来的甜头后,更不会轻易放弃。我们要想回到汽车行业主导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