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士、教育家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内史第”原名沈家大院,是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沈树镛谋得“内阁中书”一职,上任前对沈家大院进行了修缮,并起名“内史第”。“内史”是官职,“第”乃宅院之意。
黄炎培早年父母双亡,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中江南乡试举人,之后返乡兴办小学堂。1903年,因鼓吹反清被判死刑,后由开明绅士杨斯盛请美国神甫步惠廉出面保出,逃亡日本。
1905年,黄炎培归国后在蔡元培的介绍下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出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浦东中学很快成为一所知名的新式中学,黄炎培本人也在在教育界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历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江苏省教育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等职务,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
1914年,张勋任江苏都督,黄炎培“耻与附膻之徒为伍”,辞官做了《申报》的记者;此后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五个月,并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重点考察了职业教育。此外,他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教育。
黄炎培总结说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hé)能已。”
1949年3月25日,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迎接毛先生。左二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
1917年,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并于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现中华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设附属工厂;后又增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19年,与童世亨等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黄炎培先后参与筹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20年9月,梁启超与蔡元培、汪大燮发起成立“讲学社”,先后邀请四位国际名人杜威、罗素、泰戈尔、杜里舒来华讲学;黄炎培邀杜威在上海举行讲座。杜威推崇实用主义,黄炎培主张教育要务实,俩人的理念有吻合之处。当时演讲时的台下听众中就有毛先生。25年后在延安机场,毛先生迎接来访的黄炎培时,握着黄的手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疑惑不解,毛讲述了1920年这段往事。
当时的职教社在乡村也办了职业学校。1926年6月,职教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陶行知为总干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为总干事)等单位一起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试办了乡村改进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的乡村改进试验区,是近现代农村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开创性实践,对其后的乡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7年4月,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职教社遭受打击,黄炎培以“学阀”罪名被通缉。后经蔡元培、邵力子等人向蒋介石说情,才被准予返回上海。“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黄炎培读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及毛泽东向斯诺口述的《毛泽东自传》,对这位闻名遐迩的中共领袖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心中遂生向往之情。抗战时的重庆,反共高潮迭起,黄炎培曾应沈钧儒之请,参观有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
沈叔羊的画上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写“茅台”二字。这让黄炎培想起以前曾听说长征中的红军在茅台池中洗脚之事,于是当沈老请黄题词时、就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讽喻:“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黄炎培在画作上题诗后,这幅画作陡然升值,后被呈送到毛先生手中,挂在延安杨家岭接待宾客的中共会客堂里。
直到后来的1952年,陈毅在南京设宴接待赴南方视察的黄,还动情地提起这首诗,说:“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诗,十分感动,在那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人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
接着,陈毅即席步原韵和诗两首以答谢黄炎培,其一曰: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笔传韵事,需在江南饮一杯!
黄炎培听了也很感动,端起茅台酒,紧紧握着陈毅的手,当场亦和诗一首: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人服务共一杯!
1941年,黄炎培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民盟”),并出任主席;1945年,他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7月,黄炎培同褚辅成、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乘专机访问延安,得到了毛先生等中共领袖的热情接待。
返回重庆后,黄炎培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了延安,说这次延安之行“如坐春风中”,延安“一片光明,温暖而自由”;在此书中,还记述下了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对话。
1946年,黄炎培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要求;1949年前,他创办了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1949年9月,黄炎培出席了新政协会议,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时有建议。
如,关于土地改革的实行,他主张先试点后推广;1954年讨论宪法草案时,提出了国家元首仍称主席不称总统,以中央人民政府为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以下各级一律称人民政府的建议;1958年1月提出“提倡平地深葬,避免可耕地的浪费案”;1959年12月22日在人大常委会谈话会上提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要变动的意见,等等。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在北京逝世。此去半个多世纪,如去向前辈叩安、愿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