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到一个问题,南阳盆地的地理条件那么好 ,为什么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都城?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说南阳盆地的条件到底有多好?
从所处的位置上来看,南阳盆地恰好处于版图的中央,从南阳出发,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边境都差不多远。比起历朝的都城,南阳更处于中心位置。
南阳古代的交通还很便利。向东可以直达淮河流域,向北可以直通洛阳,向西北可通过商於古道达到关中和长安,向南连接荆襄,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交通运输都十分便利。在南阳建都的话,物资供应不成问题。
就防卫条件来说,南阳盆地虽不像关中盆地那种四塞之地,但也是三面环山,只有通往南面的荆襄没有山脉阻挡。古代的外敌主要来自于北方,因此南阳作为都城,在军事防卫上来说,也是很合适的。南阳的物资充裕,又足以屯兵。
那么,历朝历代为什么不在南阳建都呢?
我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优势,要根据历朝历代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秦朝以咸阳为都城,最后攻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关中盆地是秦国的起家之地,秦国是不可能轻易换都城的。咸阳坐拥崤函之固,还方便北击匈奴,关中盆地当时也很富庶,没有换都城的必要。再说了,南阳盆地原来是楚国的地盘,贸然迁都到南阳,恐怕自身的安全都是大问题。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曾在选择洛阳还是关中建都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后在娄敬的建议下还是选择了关中平原。说到底,关中平原“四塞之地”的险要地势还是首选。
西汉建立初期,还面临着一个问题,为了酬谢一起打败项羽的各路诸侯,刘邦还分封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王,这些异姓王的王国全部位于东面。如果刘邦也把都城定在函谷关以东的话,就很不安全了。如果定都南阳,那就直接跟英布的淮南国和韩王信的韩国接壤了,梁国、长沙国和楚国也离的不远,南阳这个都城直接前突到众多王国的夹击之下了,如果这些异姓王反叛,可以直接兵临南阳城下了。
东汉是南阳最有机会成为都城的朝代。刘秀就是南阳人,可他最终还是选择洛阳。除了新王朝需要压制住北方的豪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当时南方远远落后于北方,黄河流域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中心,边患又主要来源于北方,没有必要把都城设置的那么靠南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阳盆地是南北方争夺的焦点,一直处于边境线上,肯定没办法作为都城。
隋唐沿袭了汉朝的格局,以关中平原的长安为都城,再建设东都洛阳。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远远落后于北方,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氏族集团都在北方,都不愿意把都城定在相对南方的南阳。
随着长安和洛阳被战火破坏,关中盆地的土地日益贫瘠,关中不适合都城了,东面的汴州(开封)又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建都的首选。
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都把都城定在了开封。
从秦朝到北宋,都城不断东移,以更方便获得南方的物资补给,但始终是沿着黄河东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首先,以北宋末年为时间分界点,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一直强于南方。其次,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历代王朝最大的威胁,这一点决定了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的都城不可能太靠南,否则就会指挥和出兵不畅。
大一统的王朝不愿意迁都南阳,因为无法北击游牧民族。比如,唐朝初年,面对突厥的威胁,李渊曾想迁都南阳,却遭到李世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如果当时真的迁都南阳,恐怕长安就失守了,历史也改写了。
偏安一隅的王朝也不愿意迁都南阳,因为统治者已经胆寒了,南阳太靠近边境没有安全感。比如靖康之耻后,李纲等力主南宋迁都南阳,以便收复中原。赵构却一路南逃到杭州,连南京都不愿呆,还指望他到南阳坐镇?
元明清三朝为什么没有选择南阳做都城,这就更好解释了。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南方起家,需要安抚住南方的士大夫,所以定都南京。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北方才是他的根本,又需要防备蒙古人卷土重来,所以选择北京。
元朝和清朝一样,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一则不喜欢南方的气候,二则可以随时退回草原或者关外,北京自然是首选。
所以,一个国家选择都城,不是纸上谈兵,都是众多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