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由南方波及而起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堪称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它不仅前所未有的提出了一整套的纲领制度和政策,更划时代的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列强的历史使命。不幸的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在当时的清外联合势力的镇压剿杀下烟消云散。
太平天国出征画像
自古以来欲成大业,必须汇集众多英才贤良辅助才能成功。而太平天国就汇集了那个时代里一大批的猛将俊才,比如说东王杨秀清、忠王李秀成、西王萧朝贵以及号称太平天国最勇猛的两大王爵的义王石达开和英王陈玉成。
陈玉成广西藤县人,原名陈丕成,后来因为其为人忠义作战勇猛被洪秀全赐名为玉成。陈玉成少年英才,十四岁就参加了天平天国运动,在一八五四年太平军第二次进攻武昌的时候,眼看着着大军久攻不下拖延时日,于是陈玉成在观察分析城防结构后,独自率领五百士卒趁着夜色,拿下了清军严防死守的武昌城。混乱中清军湖北布政使、按察使等高级官员阵亡,巡抚、都统则趁乱逃走,陈玉成一战成名,凭借此功受到洪秀全和杨清秀的赏识,让他统领水路各一军。
太平天国出征画像
就在陈玉成得势之后尽情驰骋苏鄂湘皖等地,连战连捷,把清军一度打的艰难防守苦不堪言,形势一片大好。可正当陈玉成想要想要继续扩大战果时,太平天国内部突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剧烈惨变。
原来太平天国形势稳定之后,其内部高层之间的间隙矛盾越发严重,争权夺势的现象也越来越明面化和激进化。尤其是东王杨秀清和天王洪秀全以及北王韦昌辉、义王石达开等人的争斗日益激化。
洪秀全明显察觉到掌握了太平天国大部分军政实权的杨秀清日益嚣张跋扈,有逼其退位取而代之的念头。
太平天国诸王画像
于是洪秀全暗中调令韦昌辉和石达开等部分秘密驻进天京,等杨秀清察觉到事情不对的时候,北王韦昌辉已经率领兵马解除了杨秀清部下的武装,并带人包围了杨秀清的东王府邸。
在洪秀全等人与杨秀清交涉期间,韦昌辉突然下令让部下诛灭杨秀清以及其所属家眷部下,并且不顾石达开的劝说,在天京内外大肆捕杀杨秀清同党手下,累计伤亡人数高达一万余人。
行径恶劣嚣张跋扈的韦昌辉遭到了天京军民的一致敌视谴责,洪秀全在无奈之下于十一月下令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作恶部下二百余人,并调令石达开兼管军务事宜。
太平天国运动变化图
可人心一经变化就很难再回单纯,本来就因为权力而与杨秀清发生倾轧的洪秀全,自然也无法信任接任天京最高军政权力的石达开。在洪秀全的猜忌和排挤下,深感不安的石达开只能率部逃离,最终被清军找到机会围剿歼灭。
天京巨变致使正在蓬勃向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由胜转衰走向没落,而清军很好的把握到了这一点,组织了大量的兵马想要攻破天京,而安庆就是天平天国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
一九六零年秋,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屏障安庆岌岌可危。元气大伤的天平天国无奈一下只能临时将别处战场的英王陈玉成抽调过来,想要让他力挽狂澜。但此次清军准备充足兵马强盛,陈玉成几次拼命激战之后仍旧无法找到破敌的良机,安庆最终失守,陈玉成所部则被迫退往庐州暂避锋芒。
拿下了安庆的清军显然胜利在望,于是调转枪头进攻庐州,想要先行剿灭这个数次让清廷大败的太平天国英才陈玉成,避免其再给清军造成其他的困扰。
此时的太平天国内忧外患,君臣猜忌贤才凋落,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支援孤军奋战的英王陈玉成。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图
陈玉成久守难支弹尽粮绝,于是在一八六二年弃守庐州,转而突围北上想要回合奏王苗沛霖大军。可让年轻的陈玉成绝没有想到的是,苗沛霖这个老油条早已见势不对再度降清,他将陈玉成诱骗至此,就是想拿他邀功。
就这样,纵横天下十数载的陈玉成被清军俘获,为了防止劫狱等意外的发生,清廷特意下令将陈玉成在押解途中就地施以凌迟极刑正法。
在行刑之时,陈玉成看着高坐着的诸多面露喜色交头接耳的清廷大臣,里面几乎大半都是与他对敌时屡次战败的手下败将,还有一部分曾经在战败时还屈膝向他求饶过。
可如今这些昔日的敌人都端坐在台上,仿佛昔日的耻辱是他人的一般,一个个官威赫赫声势怖人,拿着架子一本一眼的细数着陈玉成所谓的罪状,并怒斥他跪下,要他认罪伏法。
陈玉成的表情冷漠又淡然,硬生生扛着衙吏的烧火棍毒打就是不跪。感觉没有面子的清廷主审官员只能无奈的挥挥手,示意行刑开始。
英王陈玉成画像(中间为首者)
行刑过程中,面对刀割的疼痛和意识的逐渐沉重,陈玉成拼着最后一口气大声向天呼喊道:“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则覆大半也!”,言语中的豪气冲天,语罢便气绝身亡。
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也就是陈玉成身亡的两年后,剪除了太平天国其余羽翼并养精蓄锐已久的清廷大军,于当天一举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而这也应验了陈玉成当时即将气绝的那句话。
作为太平天国的干将之一,陈玉成和李秀成几乎支撑起了整个太平天国后期的江山稳固。而陈玉成的不幸败亡更加剧了太平天国后期人才凋零独木难支的衰败局面,让败亡成了定局。
相关资料:
《清史稿》
《太平天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