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隐私,文中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且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清清,一个十八线小镇女孩,还有一个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
用她自己的话说:“既没有被父母视若珍宝,也没有重男轻女。”
弟弟28岁那年,与父母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自私”的弟弟
弟弟大学毕业后,自己折腾了两年,没啥起色,就干脆死了心去找工作。没想到误打误撞,竟然进到了一家省会城市的国企单位。
弟弟稳定下来后,自己攒了一部分钱,父母支援了一部分,又从亲朋那里借了一部分,凑齐了首付和装修的费用,弟弟也算是有了家。
装修好房子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商量着大城市机会多,老两口干脆留下来找份工作,也能尽快还清欠债。
没想到这个建议被一口否决了,弟弟给出的理由是:“生活不习惯。”
这种有悖中国传统孝道的言辞,自然令父母大为恼火,清清也第一时间声讨这个【白眼狼】。
弟弟说:“我的习惯,他们看不上,他们的习惯,可能我也不适应。另外,他们在这边工作,辛苦不说,住的不开心,还没有熟人,你觉得他们的身体能顶多久?”
一番话,让清清哑口无言:她认为弟弟做的没错,可又觉得这么做很伤父母。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清清彻底改变了对弟弟的看法。
父母从小镇也搬到了市里,新房刚装修好,老两口就迫不及待地入住了。
北方的冬天,如果家里没有暖气,屋子里也就会比外面稍微好一点。
清清想给爸妈送台电暖气,可被父母拒绝了。然后,她在父母的新房里,陆续看到了弟弟买的电暖气、电风扇、羊脂皂、吹风机......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
弟弟说:“你想给他俩(父母)买啥东西,直接送就行了,别问别商量,买回去了,自然就用了。”
这些事让清清感到有些难过,又有些嫉妒。
清清说:“弟弟从初中就在外地上学,受父母影响比较小,活得很真实,也很自我,而我做什么事,都不自觉地想着父母的意见。”
清清的工作,恋爱,都会考虑父母的喜好,听从父母的意见,即便她已经35岁,已经为人母,已经成为了一家烘焙店的老板,依然背负着父母的灵魂。
清清回忆说:“小时候,就被教育做个乖乖女,因为大人都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啊!我听话,表现得好,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我现在却很羡慕弟弟恣意的状态,有点拧巴。”
乖、听话、懂事,这些在大人眼中好孩子的标签,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02没有自我的孩子,都曾被父母侵略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的角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部分父母秉持着自己所谓的经验和为你好的想法,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反而会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例如:钢琴更高雅,所以给孩子选择钢琴;某个学科更有“钱途”;不被允许的负面情绪;空洞无力的鼓励。
久而久之,孩子的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权,内心喜好被压抑,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习惯了被安排,难以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意识,更不敢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比控制欲父母更加可怕的教养方式是:自我牺牲式的育儿。
一切为了孩子,就像是以爱为名的【间接侵略】,一点点弥散在孩子的成长空间,侵蚀独立性自我的发展。
当孩子明白:自己是父母生活的唯一,他们为自己放弃、付出了太多,就会滋生出愧疚感。
这会让孩子做任何事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因为他知道,自己获得的结果,不仅仅与自己有关,还关乎着父母的牺牲是否“值得”。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个逐渐走向独立、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父母的“深度侵略”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却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独立。
当一个孩子成年后,依然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不敢追寻自己的内心渴望,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