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诸葛亮一生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以及蜀汉江山,可谓是不辞辛苦,殚精竭虑。为的就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身为水镜先生的徒弟,诸葛亮的做法以及行为,都仿佛在水镜先生的预料之中。
水镜先生是谁?为何料事如神呢?面对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选择出山的时候,水镜先生听说后,仰天大笑说了十个字?
而在之后,这十个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孔明的最终结局,那么这十个字是什么,为什么会让所有人纷纷认可呢?
事件缘由:
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禹州,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计谋手段并没有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才华也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但有人称三国就是司马徽下的一盘棋,他是操盘手。
而且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人称“水镜先生”。《三国志》中评价:“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东汉后期,战乱频繁。建安三年,刘表设立了学校、学观,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为了躲避战乱,就辗转到了荆州刘表治下的襄阳城。
司马徽客居在这里,与荆州的名士庞德公等人交好,有密切的来往,“水镜先生”这个称呼就是庞德公最先称呼的。
称呼由来:
庞德公字山民,比司马徽年长10岁。是荆州襄阳人,是一位隐士,喜欢弹琴、读书,平时就在田里耕作,从来没有进入过城府。但庞德公和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士交往较密切,常常和司马徽等人聚会。被水镜先生尊称为”庞公“,是荆襄九郡众多名士的长者。
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庞统年少时无人识他,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还把他推荐给水镜先生“司马徽”。
而诸葛亮也和庞德公认识,并且诸葛亮十分尊重他,每次探访庞德公的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在床下拜见,也因此诸葛亮得到了庞德公的重视。庞德公也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司马徽也是在这里同时也结识了庞统和诸葛亮这两个人。
有一天,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庞德公外出祭祀先人的坟墓,他竟直入庞德公家的房屋内部,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并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庞德公妻子儿女皆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奔跑着供设饮食。
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庞德公认为司马徽是水镜,意思是司马徽如清水和明镜般,让他人明鉴自己。
司马徽客居襄阳之外,建了一个水镜山庄,广招弟子。此后水镜先生还培育了诸葛亮、庞统、徐庶等英才。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庞统等人都是他的弟子,足以说明水镜的能力。
徐庶本来最开始选择了主子是刘备,并且也为刘备出了不良谋,但被打怕了曹操采取了挖墙角的方式,最终以“老母托信”的方式把他骗去曹营。徐庶临走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然而此时的刘备才疏学浅,每每都被利用和抛弃,难以获得真正的重用。
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刘备四处游说结交,希望能在里认识有势力的人。这时,刘备听说邺城有个神人水镜先生,便前去求教,希望能在水镜先生这里得到点拨。
得到点拨:
在当时的三国,司马徽可以说是享誉盛名的人物,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做梦都想拉拢司马徽,帮助自己完成大业,可是司马徽已经清高惯了,早就不过问尘世之事,所以谁来请他都没能成功,就连当时的刘备亲自出马,与其彻夜长谈也没能让司马徽动容。
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其独特的视角洞察人心,对许多当世奇才的去向做出过准确预言。他清高脱俗,惟研究学问和观察人物为乐。
水镜先生一眼就看穿了刘备的想法和野心,知道他是想依附贤才以取得实力。于是水镜先生便推荐他两个人才:“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称他们为“南阳名士之首”。
其后,刘备准备拜访诸葛亮,司马徽想要探访好友徐庶,不料徐庶已经中曹操的计策前往许昌,刘备向司马徽提起徐庶举荐诸葛亮的事情,司马徽再次力荐诸葛亮。
而水镜先生推荐二人的举动,也成就了刘备招揽贤才的第一步。自此,诸葛亮和庞统的名字就烙印在了刘备心中,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助力。
再加上之前刘备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又建议刘备亲自前往拜访。在司马徽和徐庶两人的举荐下,刘备于是开始了三顾茅庐之旅。
三顾茅庐: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第一次刘备去时,准备好拜访诸葛亮的礼物之后,就跟关羽和张飞一同出发前往隆重卧龙岗了。到了诸葛亮的住所,刘备从诸葛亮的童子处得知诸葛亮早上出了远门,不知道去往何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在关羽和张飞的劝说下,刘备决定先返回,等诸葛亮返回之后再来拜访。
过了几天,刘备的手下报告了诸葛亮回家的消息。刘备第二次前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当时正值寒冬,天气寒冷,风雪交加。途中张飞提出返回的建议,但是刘备想借此天气让诸葛亮看到自己求贤的诚意,所以拒绝了张飞的提议。
没想到这次见到的仍然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之前好赖还有一个徐庶给他出谋划策,可没想到最后让曹操给撬走了,无奈之下,刘备也只好另寻他人,要不然刘备也不会如此执着,吃了闭门羹还上门再去请诸葛亮。
又过了一些日子,刘备沐浴斋戒,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骑马前往隆中诸葛亮的草庐。在距离草庐半里之外的地方,刘备就下马步行,于是刘备三人赶到诸葛亮的草庐,看门的童子告知,诸葛亮正在草堂上睡觉,现在还没有醒。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同意出山辅佐刘备,帮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当时的诸葛亮也不愿意参与到世俗的争斗中来,毕竟像他这样的旷世奇才早已经看破了局势,与其追名逐利、为他人效力,还不如过着自己平淡的田园生活,但最终还是感念刘备的重视和知遇之恩,这才放下顾虑,与他放手一搏。
可当水镜先生听说诸葛亮真的出山辅佐刘备之后,他也是仰天长笑,说出了这样10个字:“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而这句话也预示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会以悲剧收场。
悲剧收场:
而就在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曹操阵营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军师郭嘉去世。郭嘉与诸葛亮都是一时之选,两人的得与失,直接影响着两军的实力对比。曹操失去谋主,刘备则得贤臣,形势对刘备明显更为有利。
郭嘉,曹操早期的谋士,为其一统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说来也巧,郭嘉去世之年,正是诸葛亮出山之际,因而民间便有了这句流传至今的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的死,让曹操决定拜访司马徽。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同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幼子刘琮继承职位,派人向曹操请降。曹操攻占荆州之后,慕名拜访司马徽,打算礼聘任用司马徽,但不久司马徽就染病去世了。
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的才华和志向,也知道刘备的仁德和雄心,他认为他们是一对难得的君臣,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所以他说诸葛亮“得其主”。
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后,他凭借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战略眼光,成功说服了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随后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刘备定计,成功取得荆州作为蜀汉进军中原的桥头堡。助刘备实现了对荆州的掌控,谋取益州。
诸葛亮本是儒家出身,但治国思想并不是以孔孟之道,而是采用管荀之学,简单来说就是采取富国强兵和依法治国的思想。最后帮助蜀汉成为了跟曹魏以及东吴,可以匹敌的鼎立的三国之一。
水镜先生也知道当时的天下形势,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资源,东吴则占据了江东,拥有水陆兼备的优势,而刘备则是四处流浪,无根无据,要想复兴汉室,难度极大,所以他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在刘备去世后,他还是尽力辅佐刘禅,对国内采取闭关息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百姓的粮食逐渐富足,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大量选拔人才,他征招了尚书郎蒋琬和广汉李邵、巴西马勋,南阳宗预等人才,并让这些人才也投身到建设蜀汉的事业中去。
在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北伐的时候,曹魏需要调动全国之力来防御,而且还不敢出城野战,只能等其粮尽退兵。此外姜维十一次北伐,这样的战争强度试问除了诸葛亮治下的蜀国还有哪个国家能承受。
水镜先生还知道诸葛亮的性格和命运,他是一个不愿屈居人下,不肯妥协退让,不惧任何困难,不畏任何敌人的人,他一定会为了刘备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但是他也一定会遭到许多挫折和阻碍,甚至可能会因此而牺牲,所以他说“惜哉”。
果不其然,在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然而当行军到五丈原时,诸葛亮顿感自己此行,很有可能会有身陨的危险。蜀国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撑着,到最后又累又病,最终在五丈原去世。
由此可见,水镜先生的判断还是没错的。也让后期的所有人都纷纷认可并且称赞。
结语:
从水镜先生的十字预言到最终诸葛亮去世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水镜先生为人正直,品行高洁,不阿谀奉承,不为权贵所动。他的这种品质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敬。
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谋略。他能够洞察时局的变化,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能力使他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生平事迹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司马徽别传》
《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