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稻熟低穗,人熟低声。”
年少的时候,但凡有一点心事就巴不得向别人吐露,后来,经历的越多,越是成熟;越是成熟,就越是沉默。
沉默并不是被生活抹去棱角后的妥协,而是历尽千帆,看淡了很多事,看轻了很多人,是为人的气度,是做人的洒脱。
沉默,内心自有一番乾坤,沉默,柔软却很有力量。
一、把人看清,不如把人看轻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红楼梦》中有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心从来都是瞬息万变,成年人之间,长久是意外,散伙是常态。
世态冷暖,不必放在心上;别人好恶,也无需太过在意,抛开无谓的负累,生活才能轻盈痛快。
苏轼在游历陕西周边时,结交了好友章惇,他们两人是同榜进士,才华横溢,惺惺相惜,吟诗作对,好不快活,后来两人因政见和立场不同,渐行渐远。
之后苏轼更是因他被接连被贬,一生波折,但他却从未埋怨过好友的背叛,反而选择寄情山水,诗意生活。
在被免罪回京时,还对章惇回信:“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过去的事情再讨论也没意义,不必再提。
古人云:“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内心强大的人,能包容万物,真正成熟的人,与好坏都能相合,于明暗皆能自处,人生匆匆皆为过客,世上很多人和事,我们都做不了主。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红尘阡陌,我们终要独自行走,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遇事修性,遇人修心,看轻了,人才会更快乐。
二、把事看透,不如把事看淡
《颂平常心是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庄子曾言:“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生活中,看不惯一个人,烦恼一件事,最好的态度就是随遇而安,且随它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福田,拔除心灵上的杂草,才有富余的地方盛开鲜花。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名相孙叔敖,身居高位,但是他的仕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三起三落,三次官至宰相,也三次沦为平民,但他始终云淡风轻。
有人问他:“您三次任职令尹,却没有任何喜悦之色,后来,又三次被免职,又没有面露忧愁,您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孙叔敖听罢,微微一笑,回答说:“官爵和俸禄的得失,都不是取决于我,如果落在别人身上,就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就与别人无关。何须放心上呢?”
冯唐曾说:很大一部分事,归根结底是两件事:“关我啥事”、“关你啥事”。
人生是自己的,和旁人无关,留不住的,随喜随缘;得不到的,一笑而过,生气多一秒,快乐就减少一秒。
所以,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学会看淡,放大自己的心胸,才能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轻松,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三、喜欢沉默,不过是因为越来越成熟
明·唐寅《桃花庵歌》:“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古语常说:“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经历了风风雨雨,才终于明白:有些事情,多说无益,不如静待花开,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林徽因的一生受过颇多争议,周末在家里组织文化沙龙,被指指点点,说她伤风败俗,拿着文化艺术作遮羞布。
与徐志摩感情纠葛的传言,也被人写文讽刺她用情不专、为人虚伪。
但是于她而言,生命绝不仅仅是与谁的纠缠、与谁的矛盾,她的心中,是万丈高山、千里荒原,对于种种流言蜚语,她都是一笑置之,不多做解释,依旧过她的日子。
作家赵一也曾感慨,林徽因身上有一种不慌不忙的坚强,能够迎风面对一切。
正如黄庭坚所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沉默虽然没有声音,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行走在这世间,我们都要经历万般苦,受尽一身伤,他人的评论,外界的认可,无需在意。
岭上花开寂静,水滴石穿默然,活得通透的人,早已学会了用沉默对待一切是非,即使在车马喧嚣中,依旧能够默默地在心中修篱种菊。
保持沉默,静水流深,静静历练,静静收获,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看清一个人,不如看轻一个人;执着一件事,不如放宽一颗心。
当我们历经山河万里,终会懂得,沉默,才是喧嚣尘世里最有力量的声音。
历尽千帆始坦然,自种桃花在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