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段话触动很深:“直播带货让天下没有了生意。”乍一听很刺耳,直播不是挺火吗?不是说能帮大家找到更便宜的东西吗?可仔细一想,这句话背后,真的是一地鸡毛。

说白了,底层老百姓的饭碗,正在被一层层端走,生活的烟火气也跟着消散了。

1.

卖货的火热,换来的却是更多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我去老家见了个老朋友,他家开了十几年的小店,卖日用百货的。

店不大,但生意还不错,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

可这次见面,他满脸的愁:“理哥,这店怕是撑不住了。

每天进进出出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跑去直播间买东西了。

咱这十块钱的东西,人家直播间卖八块,甚至五块。

我哪拼得过啊?”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

以前,他卖一件货,怎么也能赚两三块钱的利润。

可现在,进货价格都快顶到零售价了。

想多赚点?

根本不可能。

降价卖?

赔本的生意做不久。

而且,那些大主播一场带货的销量,能把整个县城的需求都包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问他:“那你想过转行吗?”他叹了口气:“转啥啊?以前开店算是有点手艺,现在啥都不会,出去打工又嫌年纪大。真不知道以后咋办。”

真的怕了,这种无力感不是他一个人的。

还有做小生意的、开夫妻店的、摆摊的,甚至包括那些工厂里的工人,日子都不好过。直播带货表面上是价格战,实际上是生计战。砍掉的不是中间商,而是千千万万靠这碗饭吃的人。

2.

拼命“卷蛋糕”,社会烟火气却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会问:“那直播不是让东西更便宜了吗?大家买得更划算,不是好事吗?”

划不来啊!便宜的代价,是更多人的饭碗保不住。那些打着全网最低价的商品,从哪里来的?从工厂来的。可工厂又是怎么做到这么低价的?压缩成本呗。

我认识一个义乌的老板娘,她开了十几年的小作坊,专门生产小商品。

这几年,她经常接到直播带货的订单,可每次接单都要纠结很久。

为什么?

因为价格压得太低了。

她说:“主播们要的是最低价,工厂只能拼命降成本。

以前一个订单,能赚两块,现在连两毛都赚不到,还常常贴钱。”

为了生存,她只能裁员,一个工人当三个人用。流水线24小时不歇,工人累得像机器,可赚的钱却越来越少。你说,这样的低价,真的是“物美价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扎心的是,这种模式还把原本的生活弄得乱七八糟。

以前一家人周末去逛逛街,顺便吃顿饭、看场电影,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现在呢?

大家窝在家里盯着直播间抢低价,商场冷冷清清,餐馆关了大半,电影院连大片上映都懒得宣传。没有了人气,城市就像失了魂,生活也没了滋味。

3.

钱都流向了少数人,谁能活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局面,说穿了就是“流量虹吸”效应。头部主播赚得盆满钵满,普通人却被越挤越远。

我前段时间看了个数据:李佳琦一年带货400亿,而中国最好的商场一年营业额也不过200多亿。一个人就顶了好几家商场的生意。可笑的是,这些钱最终都进了少数人的账户里,普通人能分到什么?

在这种模式下,钱不会流动起来,反而越积越死。

小店倒闭了,工厂裁员了,街道冷清了……普通人连一口汤都喝不上。

有人说:“直播带货是新趋势,大家都可以试试。”可现实是,直播早就资本化了,没钱、没流量的普通人根本玩不起。

这年头,贫富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底层人失去了饭碗,连翻身的机会都变少了。没有了饭碗,生活就像熄了灯,黑夜降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黑夜过后,我们还能迎来黎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问我:“老理,你写这些,是不是觉得直播带货就该被封杀?”当然不是。

任何新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直播带货的确让交易变得更便捷,也为一些商家打开了销路。

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效率和利润,而忽视了人本身。

饭碗没了可以再找,但人心散了,烟火气没了,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需要反思: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如何保护小商家和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如何避免资本过度垄断,让更多人参与到市场中来?如何让直播带货模式更加规范,少一些虚假宣传和劣质商品?

如果没有这些改变,底层人的生活只会越来越难,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