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超越古人”

□牟宗刚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书法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状态。面对这种背景,当代书家自然会产生与古人作比较、时代之“尚”等方面的思考,“超越古人”“不让古人”之类的言论也不断出现。

事实上,书法作为一项传承有序的艺术,书家以个体成就“对比前人”自古有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当认为艺术实现了突破或达到了一定高度后,自然便产生拿之与前人作比较的心理,这种做法在古人论书中多有记述。比如,南朝庾肩吾在《书品论》中将王羲之与张芝、锺繇对比,称“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明朝董其昌自比元朝赵松雪,称:“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古代书法家个体之间的对比,虽然离开了时代审美,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而且在艺术演变中,风格与取法难有高下之分,也无超越之说,但毕竟这种比较是具体的、直观的,许多成就是被历史认可了的。

当前出现的诸多“超越古人”的论调,往往被大家认为偏狭、自大,不切实际。

一方面,从个体讲,假若有人拿自己与古人比,若稍稍流露出不同于古人的优越感,便会引来群嘲和批判,这也是正常现象。这种比较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突破的勇气和动力,但是否有所创新和超越,应该交给历史和后人来评判,不应该是当代人,尤其是当事人的自我标榜。同时,今人不管取得了什么成就,如果把自己与书史已立得住的名家大家比,都会给人以自命不凡之感。

另一方面,从总体上讲,如果笼统地说当今书法超越了古人,这便是一个语焉不详的伪命题。

当代哪里超越了古人,是书法群体的规模?如果拿40多年来形成的书法热潮与历朝历代相比,当今的书法群体比之古代以笔墨为营生的众多文人士子,的确是微不足道。

是笔墨技法?今人用的技法大都是古人的总结创造,大家公认正确的学习路径就是对传统的吸收和转化,如果舍弃了古人的审美理念和技法,那便被认为信笔为体,堕入野道。当前许多书法家还处于模仿状态,力求将书写技巧运用到精熟,在将字写得更精致、精到,或者更大、更小上下功夫,这种技术化和量化,并非能否超越古人的评判标准。

是艺术创新的高度?原创性是艺术的生命力,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艺术演变创新史,当前在隶书、草书等某些领域,取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探索和改变,但这些改变也都是对传统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是否达到成为经典的高度,需要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验证。

是文字研究、文学修为和文化素养?这几方面当代人便更加不堪了!绝大多数人缺少文字课,书法家不识草、不识篆者比比皆是,能作古体诗、行古文者凤毛麟角,更甚者许多人写了多年书法,对繁体字、异体字的运用都不能完全掌握,抄书都做不到完全抄对。从这些方面讲,当代人实在无法与古人相比。

难道我们与古人比没有任何优势吗?那肯定也不是。当代人掌握的书法资源远远超越古人,丰富的历史遗产,让当代人创作视野更加开阔,为创作取法打下了深厚基础。当代人的理论研究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和精细,如陈振濂先生所讲,书学将从“学习时代”“学术时代”进入到“学科时代”,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技法理论、书法社会学、书法形态学等,每一个领域都应该拥有足以成为书法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另外,现代科技应用于造纸、制墨等诸多领域,为创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创作条件,这也是古人难以企及的。

然而,以上是否能作为“超越古人”的依据呢?也不尽然。艺术发展永无止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以当下条件的优越,作为超越古人的凭据,这种角度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超越古人”是一个无法回答也没有必要纠结的话题。当代人能做的,就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书法艺术本体,汇集当代智慧,在丰富实践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作出新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22024年《书法报》第35期 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