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率领一营士兵伏击日本将领的战场观战团,令晋绥军的楚云飞大为钦佩。而这场战斗并非是《亮剑》的作者想象出来的,而这一仗就是真实发生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九四三年秋天,日本人大肆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又发起了反对共产党的第三次高潮,把矛头对准了陕甘宁地区。时任太岳军区386旅旅长、第二军区司令员的王近山被命令率领16团前往延安。16团日夜兼程,比较顺利地越过了日本的两个包围圈,于二十二日到达了韩略村。

韩略村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离日军前线指挥部很近。韩略村原是16团在冲破日军第三道防线时选定的一个秘密集合地点,这里没有任何战斗任务。王近山带兵到了这里,经过实地考察,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一场战斗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地下交通站传来消息:韩略村西南方的临囤公路上,日寇车辆日夜进出不停。计划于24号会有一支日本陆军军官车队会路过这里。王近山当机立断,决定暂时停止前进,为打击日军做好充分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近山于23日率16团深入韩略村西南地区,经过细致的侦查,发现韩略村西南方向的一条公路是埋伏的最佳地点。这条路是韩略村的必经之路,两边都是高达两丈的山崖,可以让我们的军队很好地隐藏起来。但日军在村子东边的高地上设置了一个防御工事,一旦开战,敌人就会很快赶来支援。有一个有利的消息就是,根据情报驻扎在县城的日军机动部队,已经被调到太岳根据地去“扫荡”我军了,因此可以调动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敌人,也就是速胜,那么这场伏击战就是个消灭敌人的最好的时机,但是如果不能速胜的话,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此外,这里虽然是日军控制的地盘,但我军的群众基础很好,16团的一千多名士兵已经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隐蔽集结准备发动突袭,王近山和16团的指挥员商议后,一致同意,在这里埋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的埋伏,是在敌军的腹地,容不得半点闪失,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王近山和16团的指挥员对此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修改。首先,为了谨慎起见,王近山下令将军需物资先移至安全的地方,而后将四个作战连队部署在伏击地点两侧。其次,对各连的埋伏位置和作战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9连阻敌,并以一排配合民兵,在韩略村东侧的阵地上进行防守;6连截住敌人的尾巴,并拦截临汾来援的敌人;4、5连被安排在了公路两边的山崖上,一旦开火,就能将敌人团团围住。24日3时,埋伏部队进入埋伏区域,严格执行灯光、声音管制,并以高梁秆、玉米秸等作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车队浩浩荡荡地朝埋伏地点进发,甚至没有派出任何岗哨,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我军布置的“口袋”。两枚红色的信号弹升空,6连第一个发动了进攻,迅速摧毁了最后一辆卡车,将敌人的退路完全堵死。日本人的先锋部队试图加速突围,但也遭到9连的重创。我们迅速地把敌军逼入了一条不到五百米的狭窄地带。各连立即发动进攻,被包围的敌人则迅速集结,向我方发动反击,试图占据有利的地势,并坚守阵地,等待支援。王近山立即明白,再这样下去,对我们的军队是十分不利的。他立即下令全军出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尽快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时刻,5连指导员郑光南拿着一枚集束手雷,冲进了敌人的火力点,和敌人同归于尽。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全歼了这伙日军战场观战团。战争结束后,军队在当地民众的积极配合下,迅速清理现场,进行了撤离。敌人的援军借着飞机的掩护,向我们主力发起了最后的决战,16团已经成功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并按原计划向西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伏击战一百八十多名日本军官,只有两人逃走,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冈村宁次本来是打算给自己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露露脸,但却被我军打得了落花流水。冈村宁次勃然大怒,革除了师团长的职务,革除了临汾伪冀宁道道尹的官职,将韩略村据点的中队长、小队长就地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