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秦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秦王政临皇帝位,为始皇帝。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诸侯国家之间相互征伐的分裂局面持续了五百多年,在期间中国的土地上每年都有战争发生,老百姓不胜其忧,君王将相实烦其扰。

儒家崇尚周政,周朝的政治是以礼乐纲纪为根基,以分封制度为框架。但礼乐纲纪久已崩坏,人心不古,周朝治天下时的社会根基已经不存在。

如果礼乐纲纪不复存在,分封制度就是大一统社会下巨大的隐忧。

所以在秦并天下以后,丞相王绾建议分封诸皇子以镇地方,秦始皇对此表示不以为然。李斯投始皇帝之所好,鼓吹郡县制,如此为中国两千年郡县制度打下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五帝三王以来,中国的国家大则千里、小则一隅,商周以来施行分封制度,除酬劳军功、血亲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口稀疏、交通不便。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来,地域辽阔,人口较上古时期大为增长,所以此时原始的分封制度确实是过时了。

自华夏土地有人类活动以来,几万年间从没存在过像秦朝这么大的国家,自然也就没有治理这么大国家的经验。

郡县制只是一个政治理论层面的制度,郡县制的目的,一是将整个国家都纳入秦朝的直接管辖范围以内,二是将大范围的六国故土分散成若干个小的单位。

这个制度一被创立出来,还没有经过试行验证,就急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

相互征伐五百多年的中国,二十多年间一下子归于秦朝,六国后裔和百姓的怨恨自然也同时归于秦朝。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上,他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地将整个国家规范化、稳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当皇帝的十二年,几乎都在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还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上。

郡县制的推广和执行,是秦始皇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用强制的手段将整个国家分成一个个小的单位。最终用乡、亭等基本行政单位,将整个大秦帝国的人民原子化,让他们安心耕种,不再有集结在一起造反的机会。

为了便于这种行政制度的管理,相应的配套制度也被创造出来,修驰道,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当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将天下的兵器都收归国有,铸成了十二个巨大无比的金人,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也使天下无兵可用。

秦始皇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些制度性的强制手段只能做到一时的稳定,而无法消弭六国后裔和百姓的愤恨之心。

所以他后半生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稳定地方,震慑和安抚六国后裔,让他们可以适应秦朝郡县制度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巡,秦始皇即皇帝位12年,其中有六年的时间都是在全国各地巡游。

二十七年,巡最西面的陇西郡和北地郡,三十二年,北巡燕国故地,至碣石。

而秦始皇最主要的巡游方向,则是在东面的齐国和东南的楚国,一则齐楚两国故地距离政治中心咸阳最远,二则这两个地方人口十分稠密,三则在统一战争中齐国的实力并没有被过多消耗,而楚国百姓则是对秦国恨之入骨。

秦始皇东巡、南巡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震慑、安抚和宣传,宣传主要是宣传秦始皇的文治武功和政治理念。

他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邹峄山、琅琊台、碣石山、会稽山刻石立碑,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的这些目的,都是为了配合秦朝大规模推行的郡县制度。

通过这四大石刻的刻文,我们也能看出秦始皇的目的和理想,秦始皇本身并不是什么暴君,他的理想是“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是千古帝王第一人,这一点是实至名归的,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没有治理这么大国家的经验。郡县制在李斯等人的迎合鼓吹下操之过急,以至于秦始皇后半生都在为这种操之过急所付出的代价而奔走。

郡县制本身是没有错的,不失为取代分封制的一种措施,但从后来的刘邦来看,在当时的国情之下显然是有些操之过急,所以刘邦建国后也只能是郡国并行,渐次的向完整的郡县制度转移。

秦始皇是刘邦的前车之鉴,他的失败成了刘邦后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天不假年,如果给秦始皇足够的时间去弥合郡县制的漏洞,那么秦朝或许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当然或许也是最恐怖的王朝。

可惜秦始皇过早地死掉了,还是死在了南巡的路上,死在弥合郡县制漏洞的路上。

即位的秦二世不懂秦始皇的韬略,不恤民意,不抚民心,恩威不济,所以上下失和,所以数月之间已是战火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开疆扩土,北击匈奴,南并百越,二千年帝制时代的中国疆域基本上就是秦始皇奠定的基础。

当然,秦始皇虽不是暴君,但秦朝的法律在六国百姓看来却是十足的“暴政”,齐国人鲁仲连曾经说过:秦国是“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如国他统一了全国,我宁可跳海自尽,也不愿意做秦国的老百姓。

秦朝的暴政就是以商鞅、韩非子观念为基础的“法治”,这种暴政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让六国后裔都很痛恨,后面的文章我们来分析。

文|王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