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碧翰烽/文

几年前,有位在乡镇工作多年的党委书记就提到了基层四个方面的头疼事儿。

一是在基层样样工作都是重点,哪一项都不能怠慢,最后工作反而没有了重点。

二是基层在做事方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大减少,任何工作只能无条件执行,可是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做法或举措明显不符合基层实际,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也要强制推行,导致基层左右为难。

三是基层在工作事项创新方面受到限制,一方面是因为自主性灵活性欠缺,另一方面是被形式主义耗费了时间精力,还有一方面是容错纠错机制缺乏可操作性。

四是一些务虚的部门和工作事项超过了务实的部门和工作事项。特别越是务虚的,流程程序设计得更繁琐更复杂,越是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擅自向乡镇(街道)下放职责事项清单;有的随意以落实属地管理、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制度上墙等方式,将工作任务和责任转嫁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有的在应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工作时,习惯于把任务往基层一推了之,坐等“收材料”“听汇报”。

可以说,推动“事项”减负,让基层事权清晰、责能相适,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中之重。坚决摒弃“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惯性思维,防止以属地管辖为名转嫁责任,防止出现基层“接不住”但又“必须接”的情况。

什么是基层事项重点?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寻找和研究基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基层基层,最大特点就是直接面临群众、贴近群众,天天都和群众在一起。

那么,对于基层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应该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走好群众路线,切实依靠和发动群众,宣传、教育好群众,服务、管理好群众。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有两件事非常重要:一个是民生服务;一个是社会稳定,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应该是基层工作的重点。

现在的形式主义现象,就是背离了基层群众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只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

因此,基层事项的重点,就是如何真正转到群众上来?

基层负担的边界

减负担的最终目标是要为群众服好务,是要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是要真正干实事干好事。

减负担是为了减掉那些形式主义的无意义事务,不是为了减工作、减责任。

如何把握基层负担的边界?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有些事项可能存在责任边界模糊、工作不好做、政策措施有争议等问题,却也可能归入基层负担,有可能就在回避问题。

比如,近期基层反映比较突出的信访工作、医保征缴、秸秆禁烧、乡村振兴等问题,是不是也属于基层负担?是不是也是形式主义?该不该基层去做?

这就需要回到上述基层的特点来看,这几项工作都与群众有关,都需要和群众打交道,如果完全没有基层组织的参与,如果没有基层来做群众工作,光是靠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

可是基层并不买账。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部门不积极履责和赋能,只是将事项简单甩给基层,还考核问责基层,而且存在形式主义的做法;二是工作难做,基层又没有多少能用的手段或措施,更多只是说服、劝导手段;三是涉及到群众的利益,在政策认知层面本就存在商榷空间,基层缺乏灵活性自主性。

当年基层农村收农业税费提留时,面临的大形势是管用的手段不能用,能用的手段不管用,有权的责任不大,有责的权力不大,上面不考核财政所,还是考核乡、村两级,是很难。

基层创新的空间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还得要赋予一定的创新空间,否则一些事情就做不了。

在基层,由于条块分割、资源有限、职权限制等多种因素,如果要实事求是地完成好上级各项工作,需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人财物、资源、职权等重要机制创新方面。

比如,从上到下的机构包括议事协调机构,最好是到县一级都做到完全统一,不然还是有不顺畅的地方。因为只要有机构,就会涉及到职权、事项、考核等一系列内容,只有上下一致,才能做到能力匹配。

但是,到了乡镇街道一级的机构人员设置和整合,可能由基层自主创新更为符合实际,因为基层人少事多,主要是靠人,而不是靠机构,哪个人适合哪些事,哪些工作最需要人,只有基层自己是最清楚的,而且不是每个基层的重点和问题都是一样的。

包括对钱的使用,尽量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转移支付资金,让基层把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也就是说,不宜过度束缚基层的手脚,还得要尊重基层、相信基层、依靠基层,可以充分动员群众来监督基层、评价基层,最大限度减少治理成本。毕竟基层资源有限,各种问题矛盾瞬息万变,如果事事都按照程序流程,就可能贻误战机,也做不了事情,或者是花高成本才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