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祥威 编辑|马青竹
2024年中,理想汽车发布名为“端到端+VLM”的双系统架构,端到端跑在一颗Orin X芯片上,VLM(视觉语言模型)跑在另一颗Orin X上。
有玩家很快叫阵。
“(双系统)是一个落后的架构,可能比新手司机会强一点。打个比方,VLM像是让车上坐了一个教练。”
元戎启行CEO周光在一次分享中称。并提出另一个自认更好的模型——VLA,可以让教练直接开车的模型。
“我们现在没上VLM,预计明年推出VLA。”一名元戎启行内部人士告诉我们,元戎启行的智驾方案搭载在魏牌蓝山上,当前仅需一颗Orin X芯片。
商汤绝影CEO王晓刚则告诉我们,不否认VLA是端到端的下一代技术方向,只是不会那么快。
“端到端的发展还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包括基础设施、数据积累、数据仿真。要真正发挥它的威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个月,商汤绝影抛出名为“开悟”的世界模型,可生成仿真数据,与量产实车采集的真实数据结合,共同重建物理世界。
VLM、VLA、世界模型……,概念不断涌现,代表智驾玩家的技术路线和投入重心。
据《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了解,以VLA为代表的技术路线,侧重车端模型,而以世界模型为代表的技术路线,侧重云端模型。
概念的另一方面,是用户购车的隐形成本。
比如,如果单颗Orin X可以搞定端到端1.0模型,那么,那些搭载两颗Orin X芯片的车,是否存在算力浪费?
随着下一代端到端到来,算力需求更大,各方再次争夺智驾话语权。谁在真正做事,谁又在蹭概念?车端和云端,当下与长远,究竟如何权衡?
车端,还是云端?
“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云端。”
代表是小鹏汽车。大致思路:车端算力有限,所以先在云端探究更强的能力,然后在车端实现降维。
根据小鹏的架构,云端大模型通过知识蒸馏,形成车端的端到端大模型。云端大模型还被用于世界模型和数据的清洗和挖掘。
对云端的重视,也让世界模型的智驾方案供应商有了用武之地。
按照商汤绝影的“开悟”世界模型,基于商汤20 EFLOPS的云端算力,将能够用“实车道路采集+世界模型生成”双轮驱动,实现Corner Case数据生成。
云端头部智驾玩家,近一两年展开云端算力竞赛。
数据显示,去年9月问界 M7 改款发布会时,余承东披露华为云端算力为1.8 EFLOPS。最新数字已经到了7.5 EFLOPS。
今年7月,理想汽车公布云端算力2.4 EFLOPS,最新数字是5.39 EFLOPS。小鹏汽车当前云端算力2.3 EFLOPS,预计明年达到10 EFLOPS。
不同于重云端一派,另一派认为,应该发力车端模型。
一个代表是理想。除大力加快云端算力储备,理想已对车端模型进行布局。
今年7月,理想详细解释了自家端到端的做法,也就是那套“端到端+VLM”的双系统。其中,VLM模型的参数规模为2.2B,部署在车端芯片也就是一颗Orin X上,用来指导另一颗Orin X上的端到端模型。
理想的VLM模型,具备复杂场景的理解能力、读懂导航地图能力,以及交通规则的理解能力。接下来,VLM还将用于识别交警手势、施工改道等更复杂的场景。
这套双系统架构,让车辆初步具备对周围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如今,端到端+VLM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了跟随者。
“我们明年上VLM。Corner Case和语义信息的解读,如可变车道这种信息,得调用VLM看路上信息。”一名极氪内部人士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
在浩瀚智驾2.0 端到端PLUS架构中,赫然可见“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也正是上述极氪人士口中的VLM,极氪采用与理想相同的双Orin X芯片方案。
不过,将VLM用于指导端到端,尤其是与端到端模型分开跑在两颗芯片上,这一做法或许并非终点。
“两个模型,资源占用方面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会降低模型效果。本质上,两个模型能够融合在一起,只不过,现在的数据还不能支撑一个模型训练好。”一名智驾供应商高管表示,“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将来还是会融合。”
理想智驾人士则告诉我们,“端到端的下一代,有几个方向我们都在看,VLA、世界模型以及类似特斯拉的做法,通过扩大端到端模型的体量,训练出VLM的早期认知能力。”
元戎启行则更加坚定看好车端模型。
其大致思路:自动驾驶端到端相当于进入GPT2时代,关键点在于车端模型的能力。
“车端的端到端VLA,跟真正的大语言模型比起来是个小网络。”到了GPT 3时代,Scaling law非常重要,前提依然是要有正确的架构。
2019 年, OpenAI 发布 GPT2 ,基于 transformer 的大型语言模型,包含 15 亿参数。次年, GPT3 问世,参数规模达到 1750 亿。
在周光看来,VLM像端到端1.0,VLA和VLM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层面的推理能力。“基于Rule-Base,可能是1秒钟的推理能力。端到端1.0(VLM)可能是7秒钟,VLA可能达到几十秒。”
“VLA部分结合了世界模型,具体多少不好描述,可以理解为跟驾驶相关的世界模型。”元戎启行技术副总裁刘轩告诉我们。
“之前做泛化测试时,遇到过一个特别离谱的路口。直行等红灯,下面竖了一块牌子:‘保持安全的情况下红灯可以直行’。就算是人类驾驶员,尤其外地人,看到这个路口肯定也懵。这些和驾驶相关的信息,需要世界模型进行理解。”
刘轩不看好重云端一派的部分做法。
“为什么不直接放在车端,难道要在云端做实时训练吗?在云端训练好的模型,不能裁剪然后塞到车上。总要测试吧,如果最终要在车端测试,为什么不直接放在车端?”
至于扩大端到端模型的体量,刘轩认为,“特斯拉具体怎么做,我们不清楚。不过对通过扩大端到端模型体量扩展出VLM认知这一方向表示怀疑。这有点像一个人一直练开车,有一天突然能写好文章的感觉。当然,不排除有人能做到。”
下一代端到端,影响重重
端到端向下一代进化,会带来多层冲击。
以Orin X为例,支持VLM模型已经接近极限。下一代端到端模型,适合采用更大算力的芯片,比如英伟达Thor芯片,其它如地平线J6P等国内大算力芯片,均需接受检验。
能用好更大算力芯片的智驾供应商,会在端到端之战后留在牌桌。
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自研的神玑NX031、图灵AI芯片,也将很快接受检验。以小鹏图灵AI芯片为例,最高可运行30B大模型参数,更方便下一代端到端大模型的部署,云端模型的下放,理论上更加便捷。
提升车辆交付规模,也是角逐下一代端到端的要求。
周光认为,“端到端1.0,万台规模级的车就有挺好的效果。真正做VLA,10万台可能是一个入门券。”
所以,下一代端到端的竞争,也要看谁能更快达到10万台交付规模。
Robotaxi也会被下一代端到端影响。
上个月,Waymo宣布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Gemini推出的EMMA模型,又称端到端多模态自动捷驾驶模型。
本质上,EMMA被业内人士称为VLA模型,也是对传统L4的革新。基于这类下一代端到端模型,Robotaxi完成商业闭环,或能早日实现。
大算力芯片也会让舱驾一体方案到来。这对于自动驾驶算法、座舱方案供应商的融合,提出了新挑战。
眼下,一些重云端的玩家并不能放松。
目前智驾方案中,元戎启行、Momenta等玩家基于单颗Orin X芯片,小鹏、理想等则以采用双Orin X方案为主。
在车端,由于一个自动驾驶大模型大多只能在一颗芯片上运行,所以,那些目前在两颗Orin X上跑“端到端”的玩家,模型是如何部署的,是否存在算力浪费?
长远来看,元戎启行等注重车端模型的玩家,也要面临检验,即,基于VLA的模型部署,在数据质量、迭代效率上,能否追得上那些动辄10E FLOPS的重云端玩家。
总之明年,大概率又将是概念满天飞。
“小心VLA的偷换概念,就像现在的端到端一样。”一名造车新势力智驾人士笑道。
—THE END—
出行百人会 | AutocarMax
追踪汽⻋出行产业链进化,关注新产品、新科技、商业逻辑与商业人物,影响圈层中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