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在简阳市丘区现代农业科创转化中心,不断创新培育适合丘区生长的高产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眼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迎来了今年培育的林下大球盖菇种植技术的测产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阳市丘区现代农业科创转化中心位于禾丰镇元吉社区,此刻,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正和村民们在梨树下,分区块采摘成熟的大球盖菇,进行试验分析处理。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研究员

曾先富:

我们在这里进行了多项试验处理,包括新品种的试验以及新基质料配方的试验。每一种处理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试验栽培小区,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处理下的实验效果进行精确的测产和测质量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在梨树下茁壮成长的“小胖墩儿”,正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联合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选育出的“川球盖 2 号”新品种。今年10月,科研团队在简阳市丘区现代农业科创转化中心采取林下种植的方式,试验种植以“川球盖2号”为代表的川球盖系列新品种,为后续广泛推广提供数据收集和种植技术基础。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研究员

曾先富: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每平方米的产量达到二十斤是完全没问题的。这只是我们日常示范的产量,要是我们自己科研示范的地块,那产量还会更高一些,如果按净重来算的话,一亩地的产量应该能达到一万斤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等,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其色泽艳丽、柄粗盖肥、肉质鲜嫩,脆嫩滑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享有“山林珍品”之美誉。目前,大球盖菇以大田栽培、林下栽培、设施栽培、农作物行间套作以及工厂化栽培五种栽培模式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林生产废弃物菌料化利用试验示范基地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积极推进天府粮仓建设,以稳粮增收为目的,按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在简阳试验基地以“稻-菇”轮种和“林-菌”套作模式进行大球盖菇种植,创新种植基质,采用秸秆、树枝等生料或发酵料为原料,铺料前将林下清理干净,整畦做厢,按照撒播的方式将培养料均匀铺上,再进行浇水,让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最后盖上落叶或干稻草和黑色薄膜,保温保湿,静待菌菇成长,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林下增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效益,同时栽培料既可以肥沃土壤,滋养林木,还可以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研究员

曾先富:

我们把食用菌引到果树下面后,一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给农民增加收入;二是种了食用菌后,大量的有机质就留在这个土壤里面了,那么就相当于给果树施肥了,提高了水果的质量。

经过三年的示范推广,在我市禾丰镇丙灵村、石钟镇火烧庙村、云龙镇龙云村、施家镇的法堂村和天才村等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纷纷种植了大球盖菇。科研团队为其提供技术培训、菌种供应、病虫害防治知道等全方位周期性服务,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简阳市蔬菜协会会长

钟少荣:

简阳的食用菌,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如果平均卖四五块钱一斤的话,都能卖到两三万一亩,这个经济效益很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进驻,不仅为简阳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村民黄桂清将自家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后,就开始在试验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禾丰镇元吉社区居民

黄桂清:

在这里务工八十块钱一天,同时,流转土地还要领钱,800块钱一亩,收入也增加了。

当然,除了“川球盖2号”,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还在简阳基地示范种植了林下竹荪、红托竹荪、羊肚菌等多个食用菌品种并成功推广应用种植,为简阳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简阳以丘区现代农业科创转化中心、沱东生态农场为牵引,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五良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土壤健康,植种科学,高效高产。同时,加快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集转和贸易全链条体系,着力提升品牌价值,深化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农商文旅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拉动新消费,为农业生产谋求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带动百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 宋林

编辑 | 叶雨舟

责编 | 胡禹

审核 | 段晓燕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在看 会有更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