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给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比较混乱,尤其是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许多可笑的事件,让很多人提不起兴趣。虽然很多人偶尔会聊起明朝的历史,但也仅仅只限于一些历史趣闻,至于真正的明朝如何,很难有人说清。也有人拿着前几年火热的《明朝那些事儿》来给明王朝下定义,但这样的眼界实在太狭窄。

往常提起明朝,很多人总是说它严重的集权手段,也有人认为它出现了我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较为进步的阶段,而也有人认为明朝的历史拥有许多黑暗面,官员贪污腐败、宦官专权、财政亏空等等事件十分严重,认为封建王朝的衰落正是这一阶段。很多人也只是关注到了明王朝的政治文化方面,对于明朝的军事历史却少有了解。有明一代,完备的军事体系为明王朝巩固领土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诟病的明朝,并没有大众认知中那样的不堪,要知道有明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之中,明王朝的政治体系能够稳定的运行,与他的中央集权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吸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革新性的政策改善,从这一方面来说,明王朝有着极大的创造力。而为了巩固边防,明代设立了九边,并且还创制卫所制度,对于国家稳定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王朝的武装情况

明王朝的武装力量可以分为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两种,前者包括卫所军队和后来的京营兵与镇戍军队,后者主要指各种各样的民兵。正规部队从分布上可以分为三种:“曰京营,曰外卫,曰边兵”。其中“京营”指京军,“边兵”指的是九边的军队,外卫则指的是京、边以外的卫所军队。明代前期京师武装力量在国防与治安之中举足轻重,而边军则在明后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京师的武装力量主要是京营,也可称为京军。此外还有负责皇帝侍卫入直的锦衣卫,禁卫皇城的金吾卫等,负责养马的武骧左卫等四卫营,负责京城治安的五城兵马司和巡捕官军。京军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为京卫,一为班军。两部分京军在永乐以后就基本采用临战编制:永乐时定为五军、神机、三千等三大营制;土木之变后由于三大营精锐尽失去,于是京营兵制又经历了团营制——东西两官厅制——三大营制。

京营、边兵的军事实力转变

明初的京军数额庞大,在全国总兵马中占有很大比重。洪武二十五年京军有四十八万,共约二十余万,而当时全国总兵马为一百二十万,永乐时在京七十二卫,总数近四十万,加上十六万班军,则知平时京军近五十六万,另外北直隶八府的都司卫所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这样京师一带的兵力当在八十万以上,而同时期全国的军队约有两百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统以前的京营战斗力极强,如有警报,“大军(京营)一出,四方慑服……”,天子领有京军,对四方都有一定的镇服力,能够有效的治理好国家。但是正统土木之变之后,京营遭到极大的打击,军队实力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精锐之师一时间瓦解,对于明王朝的实力来说有极大的打击。,此后的军事力量对比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边军的实力在此有了提升。

总的来说土木之变之后京军的实力已经不足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这对于庞大的军事体系来说,并没有突出的贡献力量。而且因为京军戍守京城,到了明中期的时候,京军只是起个传说中的作用,并且京军疏于训练,安于享乐,军队实力本身就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更不用说他们的战斗力了,这也是环境所使然,没有战争冲突自然会让他们心生懈怠。而那些常常出去战争一线的边军,则是作为战场的主力,久经磨练,综合实力是肯定要超过京师的军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时期,北边的防御体制是都司卫所和沿边诸藩。当时北边的卫所有四项职能:护守城池、防御蒙古、负责治安、拱卫京师。永乐帝在继位后以天子守边代替了藩王守边,九边镇戍兵制的建设应该也是这一时期开始起步。永乐七年(1409年)宣府、大同二镇设镇守总兵官,到嘉靖二十年七年(1548年)蓟镇正式称镇,九边先后建立。九边的兵力在明初约为四十万,嘉靖二十年(1541年)左右为三十九万多,隆庆时则为六七十万,万历时六十万左右,可见明代周后期的边兵常在六十万左右,约占同时期明全国兵力的一半。

而边兵不但数额庞大而且实力雄厚,他们出了对抗蒙古以守卫北边防线之外,还被用来镇压起义和护卫京师。明朝末年后金兴起,农民大起义爆发,明朝凭借的武装力量主要是边兵。虽然当时的边兵在与蒙古和清军作战之中稍有疲弱,但是相比较京营来说,还是相对较强的。

明王朝的统兵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制定的,尤其是在多地设置卫所制度,尽可能巩固已经取得领土,保证明王朝的国家稳定。而北部的蒙古势力一直是明王朝的劲敌,有明一代,始终未能解决北部的蒙古侵扰,给明王朝带来了长久的困扰。即使是后来实行的九边政策,也只是起到一个巩固领土的作用,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被动的情况,当敌军来袭,也只是做好防守。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政策领导下,明王朝北部边疆一直处在一个缩减的范围,领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的明王朝除了北部的蒙古势力之外,还得应对东部的倭寇以及西南的一些势力,可以说用兵地方极多,至于说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这应该也是一个需要分时间段的内容,当战争频繁,自然能就会训练士兵,但是当局势稳定的时候,军队实力就会有一定的下降。典型的就是在北部边疆在经历土木之变之后数十年的时间内保持了一个稳定,但是到了成化年间的时候,蒙古军的侵扰使得明朝猝不及防,丢失了不少的领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化给明朝带来的潜在危害

明代军制和政治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受制于中央,作为权力的中心,皇帝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相较于前代,明代皇帝的地位有了很大的上升,皇权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决策的执行,但也有许多潜在的隐患,明代严重的宦官专权危害则就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遍布各个地方,但是军队统帅权在中央,地方上的军政官员都不能掌握军队。明代军制是所谓内外相维,即京城和地方、中央和外地互相牵制,互相维持。军队的一般训练,在地方上的卫所内进行;高级训练,到首都进行,卫所军士轮番上京师组成京营,进行特种训练。统帅权亦内外相维,地方上设都指挥使司,为封疆大吏,辖卫所;中央设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他们下辖的都司卫所,呈犬牙交错状态互相插花,既内外相维,又不使统兵机关有一个连成一大片的地区。

而遇有战事,临时指派统兵将帅,事毕,将帅交印,兵归卫所。这样很好的一点就是能够避免将领独霸一方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能够保障明王朝的安危,出去政治的考虑,这是很好的一项军事政策。但同时,这种军事策略也很容易造成将领与士兵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也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集权带来的财政赤字

在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往往会滥用财权。明代的财政管理体制是高度集权的,这虽然可以集中天下财力以应急需,但是也会有不利的一方面,为了转嫁财政危机并满足许多无谓的支出,明廷往往大肆搜刮,给民众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激发官民矛盾。

明代的灭亡与其财政不无内在联系。明代的财政危机最先出现于北边,接着中央的财政也开始入不敷出。为此明廷几乎括尽了天下积蓄入京,然而仍无补于事。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由于它的腐败而没能节约藩禄、官俸、宫廷奢侈等项糜费,反而采取了加派的办法,这无异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的九边重镇图

结语

有明一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靠属是十分紧密的。而就其军队实力来说,边军与京军的状态转变,其实是与明王朝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的,当时为了巩固中央,自然会加强中心地区的实力,但是当政局稳定之后,明王朝又因为北部蒙古的关系需要巩固边疆,尤其是设立九边重镇,加强边防安全,这样的政策使得边军长期处于军事冲突之下,军队实力自然有了上升,而京军则因为久无战事,战斗力自然会有所下降。

参考资料:《明史》、《明会要》、《明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