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抵达北京首都机场,这是他离开祖国26年后的首次回国,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隆重接待了他。
当他和周总理见面时,他说想见一见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殊不知,他的这个要求,无意中扭转了众多导弹专家的命运。
杨振宁与邓稼先自幼相识,他们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两家是世交,两人曾一同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和西南联大,后来又一起前往美国深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果断放弃美国的高薪和优厚待遇,不顾一切要回国建设新中国,当时杨振宁劝他:“留在美国,你的前途会更光明!”
却不想,邓稼先摇摇头:“我的国家现在需要我,我要回去!”
1950年,邓稼先回到祖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和于敏等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表示国家想让他隐姓埋名,去研制原子弹,邓稼先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从此以后,邓稼先的资料被保密,他也消失在大众面前。
在那茫茫看不到尽头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邓稼先带领着科研团队,顶着风沙肆虐的艰难环境,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开始研制原子弹。
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而国内对核武器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邓稼先他们相当于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头到尾都能靠自己。
而且,当时国内百废待兴,也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精密的计算仪器,他们只能靠手摇计算机和自己的双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算,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那一沓沓的草稿纸,连柜子都装不下。
可以说,原子弹的每一次实验,每一个数据的获取,都凝聚着他们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们日夜劳累算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这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我国再也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中国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有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强大力量。
看着那朵巨大的蘑菇云,邓稼先和团队们喜极而泣,没人知道,为了这朵蘑菇云,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研究的那些年,有人在实验中牺牲了,有人因病退出了.......
随着这些人的退出,一个又一个愿意为国捐躯的新人科学家会出现顶替这个位置,为了祖国,他们愿意隐姓埋名,马革裹尸,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祖国的强大上。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还要大,这让我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地位越发稳固。
当邓稼先在荒凉的戈壁滩研究两弹一勋时,杨振宁则选择继续留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凭借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努力,杨振宁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海外学术界声名远扬,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1971年,杨振宁在离开祖国26年后,再次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亲自接待他,带着他去看故宫和长城等文化古迹。
在与周恩来总理会面时,两人聊了很久,最后,杨振宁跟总理表示,想见一见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他的这个要求其实不难,难的是邓稼先那时候正在大西北“学习”。
但杨振宁是诺贝尔奖得主,他和杨振宁的研究方向相似,如果能让他和邓稼先交流一下,或许他的学术见解能对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以,经过反复权衡与慎重考虑后,这件事很快就被上报到中央。而杨振宁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这一个要求,无意中扭转了众多导弹专家的命运,包括邓稼先。
其实,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内局势错综复杂,许多科学家的工作与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连邓稼先,也是在西北“学习”。
众多导弹专家及科研人员在艰难的环境中,全靠信念支撑着,然而,他们的才华还是在困境中难以充分施展。
当晚,一架专门接送邓稼先的专机秘密降落在北京,在一家旅馆中,杨振宁与邓稼先终于见面了,看到满头白发和急速衰老的邓稼先,杨振宁惊讶又心疼,但他很快就明白了什么。
邓稼先和杨振宁自美国一别后,足足有22年没见,这次的会面,两人毫无陌生感,很快就聊到了一起去,他们还对目前的核武器展开了深入讨论。
而在这次的核武器讨论之前,邓稼先已经请示过周总理,是否如实相告,应该怎么说,周总理的指示是,让邓稼先如实告知杨振宁。
于是,杨振宁在了解到中国核武器研究遇到的问题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建议和解读,对邓稼先的帮助很大。
这次的会面之后,邓稼先匆匆又被送回了基地,而杨振宁在接下来和总理的交谈中,提到关于改善科学家环境的建议,他表示,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研究环境,太耗科学家了。
总理很看重杨振宁的这个提议,他意识到,这些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核心力量。
为了更加了解邓稼先他们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总理马上成立调查小组去调查这件事,让总理痛心的是,除了邓稼先外,还有很多的核武器研究人员,生活得很艰难。
总理马上安排下去,要重视改善核武器研究科学人员的生活条件,很快,这些科研人员住上了更好条件的住房,研究费用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还开放了家属探亲。
在这一系列的制度下,科研人员像打了鸡血一样,工作积极性瞬间提升;而且,在这次的事件中,科学家得到了保护和支持,众多导弹专家也得以重新回到科研岗位,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不得不说,杨振宁的这次回国,无意中挽救了我国的一批科学家。
尽管邓稼先和杨振宁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上,熠熠生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邓稼先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但这次杨振宁,对邓稼先以及其他核武器科学人员的帮助也不可否认,爱国的方式丰富多样,并无高低之分。
邓稼先是真正的勇士,他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戈壁滩上中国的光,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我国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让我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为了国家的事业,他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
邓稼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科学事业拼搏的一生,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于艰苦的核事业,在茫茫戈壁中默默研究,为祖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核盾牌。
他不是明星,却值得被年轻人追捧,更应被世代人铭记!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盛世中华,都是因为他们在默默地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才是我们要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