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曾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沈安娜,受邀讲述那段隐秘战线上的生死考验。
在提到中央特科的舒日信时,坐在台下的姚一群却内心一震。
原来姚一群的父亲姚子健曾念叨过一串代号,姚一群第一次听到舒日信这个名字,正是从父亲的口中。
只可惜不论姚一群如何询问,父亲都不曾透露过任何信息。
舒日信是中央特科的一员,那么认识舒日信的姚子健又是什么身份?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一切还要从头开始说起。
一、不知情的中央特科成员
1933年,正在家乡教书的姚子健,在报纸上发现了南京国民党测量学校的招生简章。
得知学校全免学费后,姚子健立即报名考试,随后便辞职前往南京求学。
此时的姚子健,已经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后的愤怒,也曾因为参加过救国活动被国民党针对,内心对这个政党失望无比,只能另外寻找救国的方法。
正是因为这样,在选择专业时,姚子健考虑到日后搞革命需要宣传,宣传就需要印刷,随即选择了印刷专业。
刚进学校时,姚子健十分珍惜机会,每天都会认真复习专业知识。
没过多久,姚子健得知自己的好友舒日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在上海工作。
在此之前,姚子健就已经了解到我党的作风,一直想寻找入党的机会。如今舒日信成功入党,正好为姚子健提供契机。
趁着周六放假的时间,姚子健乘火车至上海找到舒日信,请求他帮忙介绍入党,随后又乘火车赶回学校继续上课。
另一边,舒日信早就了解到姚子健的过往,也坚信自己这位同乡会是优秀的革命人士,于是为姚子健引荐了共产党员鲁自诚。
在鲁自诚的推荐下,姚子健终于得偿所愿,193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接受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伺机提供情报。
除了自己的同乡舒日信,以及他的妻子沈伊娜(共产党员)外,不能与任何共产党员联系。
只不过姚子健毕业后被分配到制图科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印刷地图底板。
虽然每个月有28块大洋的高薪工资,却无法为组织上提供任何有用情报。
恰巧此时国民党已经对红军根据地展开围剿,每次印刷、调用地图,或许就是为下一步围剿做准备。
如果能提前获知消息,势必会减少部队伤亡,增加获胜概率。
在鲁自诚的建议下,姚子健以眼睛不舒适为由,最终被调入保管和收发军用地图资料的部门。
每当有人前来取地图,或者送来了新的地图,姚子健都会将消息及时传出。
只不过姚子健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工作,竟然在反“围剿”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直到67年后,姚子健他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中央特科的一名重要成员。
二、惊险又保密的特工生活
中央特工诞生于上海,为了保护各联络员的安全,每位成员都只能与自己的上级联系,而且要尽可能地保密自己的身份,也不能随意打听其他人的名字和任务。
所以为了保护姚子健的安全,并没有人对他讲述过自己的组织,姚子健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隶属于中央特科。
更重要的是,姚子健只与自己的同乡舒日信单独联系。如果舒日信不在,姚子健就会将情报交给同为中央特科的沈伊娜(舒日信的夫人)手中。
如果是一般的情报,姚子健大多会选择写加密信件。但如果涉及军用地图,姚子健就会将其藏在皮箱的夹层中,再用衣物遮掩伪装。
等到下班后,姚子健身着国民党军装,手提装有地图的皮箱,好似游玩一般乘火车前往上海,将军用地图交给舒日信后,再返回南京继续上班。
或许是因为“自己人”的缘故,又或许是国民党内守卫松懈,从来没人检查过姚子健的皮箱,也没人怀疑过姚子健的行踪,使得我党得到了许多重要地图。
而且每当国民党调用某个地区的地图,或是新制了一些地图时,就意味着国民党即将围剿这一地区的红军。
有了姚子健的情报和地图,我军总能后提前部署,极大程度上保全有生力量。
而地图室中军用地图众多,国民党内部也缺乏有限管理,根本没人核查地图的数量。
即便发现地图缺少也只是重新印制,姚子健的身份也从未败露过。
能够在国民党阵营中安然无恙,更多的还要靠姚子健的机警与智慧。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子健突然在单位看到了吴锡峻。
吴锡峻表面上是国民党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姚子健的下级,二人一直单线联系,在国民党内部也没有任何交集。
看到吴锡峻后,姚子健内心极为紧张。一旦吴锡峻上前打招呼,势必会引起国民党人的怀疑。
就算能解释得清二人的关系,可若有一人被国民党抓住把柄,另一人也会受到牵连。
情急之下,姚子健转身就离开,再加上吴锡峻没注意到姚子健的到来,这次危机才得以安然度过。
“从敌人阵营传递出重要地图和情报,为反‘围剿’和长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鲁自诚和中央的高度评价,姚子健并不知晓,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儿子姚一群听了沈安娜的演讲,或许这个秘密会一直隐藏下去。
三、真相大白
随着姚子健年纪越来越大,记忆也会偶尔发生错乱。尤其在姚子健70岁之后,口中总会说起两个词——“舒日信”和“沈伊娜”。
每当姚一群询问父亲在说什么时,姚子健都会闭口不言。时间一长,姚一群也就不再关心,只将这两个名字当做父亲的胡言乱语。
2001年,曾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重要速记员的沈安娜,受邀前往姚一群的单位讲述在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沈安娜凭借每分钟200字的记录速度,获得国民党的信任,同时被周总理安排在国民党高层搜集情报,为我党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在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她又讲述起姐姐沈伊娜和姐夫舒日信的经历。这两个名字一出口,台下的姚一群就想起了父亲说出的那些代码。
父亲为什么会知道这两个名字?难道父亲与中央特科存在什么关系?
回到家中,姚一群试探着说出了白天讲座的内容,没想到姚子健立即陷入回忆当中,
“沈安娜,沈伊娜的妹妹吧,原来她还在世。要是能见上一面就好了。”
姚一群将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直打探沈安娜的下落,终于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安排姚子健与沈安娜见了面。
这次久别重逢,二人不停回忆着曾经的热血岁月。但让沈安娜疑惑的是,为何姚子健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呢?
原来自从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姚子健随着国民党辗转来到武汉工作,可内心却一直惦记着抗日杀敌,加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队伍。
获得组织上的同意后,姚子健小在香港临时工作了四个月,终于拿着潘汉年开出的两封介绍信,来到了延安学习。
这两封介绍信一封是交由组织部的,一封是给当时的抗大校长林彪的。
两封介绍信的内容只是说明姚子健为党工作多年,并没有提及他的工作性质。
从这之后,姚子健没再见过曾经的同事,其他人也不知道姚子健的经历,只是将他当成一名普通的党员,他中央特科的身份也就一直没能揭开。
直到这次与沈安娜见面,姚子健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中央特科的一员,而且属于“王世文——王学文——舒日信、沈伊娜”这条秘密交通线。
舒日信和沈伊娜从姚子健手中获得情报,随后交由王学文上报给王世文。作为中央特科的骨干成员,王世文再经过整合分析,将情报汇总给周总理。
因为是单线联系,所以姚子健也是从沈安娜口中才知道,自己的老上级原来是王学文和王世文。
结束与姚子健的谈话后,沈安娜将这一情况报告中央。再加上内部资料及人员的佐证,终于确定了姚子健就是中央特科的一员。
姚子健的晚年生活也逐渐变得繁忙起来,经常会参加各种活动,也会接受记者的采访。
更让姚子健开心的是,他还见到了曾经的战友兼老上级,也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央特科的故事。
四、最后一位中央特科成员
之后在沈安娜的家中,姚子健还见到了她的丈夫华明之。但在第一次见到他时,华明之还是不善言谈的“李先生”。
那是在一次去上海送情报时,姚子健按约定来到了舒日信的住处,在亭子中看见了一位男青年。
“这位是李先生。”
听到舒日信的介绍后,还没等姚子健打招呼,李先生就点了点头离开了。
姚子健并没有因为这个行动而意外,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注定了不能随意交朋友。
没想到时隔67年后,姚子健竟然再次见到了李先生。他真实的身份,是沈安娜的丈夫,一名中央特科的成员。
“因为特殊原因,你们之间不能有任何联系,所以一直没正式介绍。”
听到沈安娜的解释,姚子健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姚子健真正的身份被确认后,许多记者来到家中采访,中央电视台也邀请姚子健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红色故事。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革命,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
“什么特科不特科的,党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时,姚子健老人铿锵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态度,一如他当年毅然入党那样坚定。
或许正是这样崇高的精神,才能书写敌后战场上的种种传奇故事。
只可惜时间飞速向前时,也带走了曾经的英雄。
随着沈安娜、黄慕兰等红色特工的去世,姚子健老人也跨入百岁高龄,他也成为唯一在世的中央特科成员。
这时姚子健的身体也不能支持太长时间的采访。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多少午夜辗转的时光,最后只剩下轻飘飘的三个字,
“忘记了。”
2017年,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时,曾经中央特科的后代齐聚一堂,沈安娜的女儿华克极力推荐姚子健参加,大家这才知道这位百岁特工的存在。
这次聚会上,大家代替已故先人讲述曾经的故事,姚一群也在父亲的授意下,朗读出姚子健的回忆稿,将众人再次待会到那段峥嵘岁月之中。
此时的姚子健,已经102岁高龄,作为当时全国唯一健在的中央特科老战士,除了平时关注海峡两岸和国内外新闻外,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撼动他的内心。
唯一让姚子健感到遗憾的,就是因为战争而远离的家乡。
姚子健出生在江苏宜兴,家中开了一家茶馆,很小便来到上海求学。
后又前往国民党所在的南京和武汉工作,最后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很长时间都没能回家看一看。
晚年的姚子健,一直想念家乡的蛤蟆酥,但生活在北京的他一直没有办法购买,一位记者知道这个消息后,托朋友找到了这一美食。
“太好了,多少钱,我一定要给钱。”
当记者将这一好消息告知姚子健时,这位为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老人,第一反应就是付钱,不能占群众一分钱的便宜。
可还没等姚子健尝上一口,他的生命就永远地定格在103岁。
结语:
2018年1月12日,中央特科最后一位红色特工103岁的姚子健在北京逝世,这位67年不知自己工作部门的老人,带着他的传奇故事永远离开了我们。
但他为了胜利在敌后潜伏的艰辛,为了革命牺牲自我的精神,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