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788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上篇文章主要讲了刘晏在安史之乱后通过改革漕运和盐政,从而使得大唐的国库慢慢充盈起来了。
他的很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也许只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他背后所涉及的经济学思路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今天老达子就特意总结了一下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剖析刘晏的经济思路
1、如何做到富其国而不劳于民?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每个统治者或者说主政者所追求的最佳的实践了,可是历朝历代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呢?刘晏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
素有“能臣”之称的第五琦推行的榷盐法其实也做到了,但是做的还不够。尽管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控制在了国家的手里,实打实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中间的很多漏洞给了那些歪心思的人可乘之机,盐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百姓叫苦不迭。
而刘晏对盐政的改革可以说考虑的更加全面,第五琦推行的榷盐法是官府垄断整个食盐生产销售链,这样一刀切,不但使官府的行政成本很高,收益也会被很多盐务官吏们搜刮。而刘晏改革成了民产、官收、商销,官府只负责收取食盐,再卖给盐商,不但行政成本大大降低,也让平民百姓和盐商都能获取到丰厚的利益。
另外,他在各个地方所设立的常平盐仓,不但做到了对偏远地区食盐的调补,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平衡盐价,断了那些居心叵测的商人试图钻空子的念想。我们通过这个改革方案就能感觉出来,刘晏不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而且也能很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总结下来就是:通过集中整顿和治理原本低效且充满漏洞的领域,重新调整官府与市场的互动模式,减少官府的干预范围,放宽经营限制,鼓励和促进民间参与其中,积极培育市场,并同时加强漏洞补救和监督机制。
2、组建一个高效的情报系统
对于一个过着普普通通的底层百姓来说,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哪些?我想应该是赋税少,徭役少,物价平稳吧。在保持物价稳定上,汉代桑弘羊就在汉武帝时期首创了一个制度:平准制度,就是国家通过贵买贱卖来平衡物价。
但是如何能及时快速地捕捉到物价的变化呢?来看看刘晏是怎么做的。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chān)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为了及时得到各个地方的物价变化,刘晏不惜用高价招聘了一批专门跑腿的人,他们每天奔走在各个地方,只要物价波动立即上报。
有了这样一个专门负责物价收集的情报系统,刘晏坐镇后方便清晰掌握各地的各种货物情况,从而轻松调控。
这部分也没啥好总结的了,我真的很佩服刘晏的智慧,换作是我可能根本想不到还能这样玩。
3、干大事要从长远出发
刘晏在改革漕运,疏通河道以后,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运粮工作。此时另一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船从哪来?要知道以前唐朝的船只都是民营的,既然是民营,那壶惨的样式和大小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了,那别提质量了。因此在疏通河道之后,船只的问题也需要迫切解决了,于是刘晏果断将船只的建造收归国有,随即在扬州创办了十个官运造船厂。
尽管说造船厂有了,对于造船厂的管理也容不得半点疏忽。为了保证造船的质量,每造一船用钱百万,就是为了很多执事者克扣中间费用而使用料质量降低。同时他也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并选拔了廉洁正直的官员进行管理;同时又不断提高造船技术,按照不同水域所适用船只类型分类建造。
船只供应这回也有保证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暴露出来了:那就是直运的弊病。以前运输的路线是:漕渠——淮水——黄河——渭水——长安。途径多个地方,辗转曲折又非常漫长,使得“停滞日多,得行日少”。刘晏又开始优化了,现在不直运了,改成分段运输。
刘晏首先在扬州、河阴和渭口设置了存储仓库,随后将整个漕运路线分为长江、汴水、黄河和渭水四段,并严格执行以下原则:“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除此之外,他还用官兵来主持运输,而不再征发劳役,此举效果十分惊人。因为河道沿线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随时被抓去坐劳役了,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做生意或者生活。没过多久,漕运沿线就出现了很多繁荣的小镇,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一段总结下来:解决问题要从长远出发,不管哪个环节有潜在风险,一定要提前解决掉,等到亡羊补牢就为时过晚了。在做制度改革或者解决问题时,要目光长远考虑全面,尤其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扶贫最好别直接发钱
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一旦出现饥荒或者天灾,很多统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开仓放粮,发放生活物资,甚至直接发钱。可是,刘晏并不这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在他眼里:
“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紝,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大率年增十之一。”
刘晏认为不发钱的理由很简单,直接发钱会使得一些人产生侥幸心态,官员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营私舞弊的情况,最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支持,而权势者却会千方百计地抢占好处,正所谓“虽刀锯在前而不可禁”。
其次,这样做的效果一般而言都不尽如人意:如果发的太少就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发的太多又可能加重财政负担。
再者,如果每次都发钱使之成为常态,那后面一旦停止将引发人们强烈的不满。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那么,刘晏又是如何落实的呢?
不得不说,刘晏在救灾方面就像良医治病,还未发病他就已经行动起来了。前面说过,他已经搭建起了一套庞大的情报网络系统,所以一旦某地有个风吹草动,当地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制定好减免赋税的方案,并且准备好向灾区调运廉价粮食了。这就是“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不得不说,实在是高啊!
基于这样的快速应对,使得他所管理的地区,人口不断增长,户口逐渐繁衍,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他这一切所为的有效性。
总结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统治者或者主政人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基本的生活条件,不过度剥削他们,人们就会自发追求富裕。
因为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无需朝廷过多干预或指导,他们会自发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相反,朝廷如果过度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无法产生积极效果,反而可能添乱。
而刘晏这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扶贫和经济管理方面极为重视民众的参与和反应。他能精准地预测民众对政策的反应和行动,考虑到他们能从中获得的利益以及是否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他同时擅长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经济政策,以促进民众的生产热情,甚至创造全新的市场机会。
老达子说
最后引用后世史料对刘晏的评价做个收尾吧:
《旧唐书》:“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民不加赋,而国丰饶”。
《新唐书》:“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刘晏庀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而以榷盐为主。”(注:庀是治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