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浪汉甲:明天,我们还回这儿吗?

流浪汉乙:对。

流浪汉甲:要是戈多来了,会怎样?

流浪汉乙:我们就得救啦。

流浪汉乙:嗯,现在走不走?

流浪汉甲:好的,我们走吧。

[他们站着不动。]

作为荒诞喜剧的代表,《等待戈多》讲述了俩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故事。

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这是Samuel Beckett笔下的悲喜剧,《等待戈多》中的人物既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本身也难说连贯,似乎在很多人眼里,这无聊晦涩的东西,脱离生活生产,哪值一提。

不过,“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像极了人身险行业代理人转型的历程。

有人觉得,代理人转型,是近俩年的事儿,说“啥也没发生,谁也没来,谁也没去”,是不是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其实,只要动手多找找历史报道、讲话材料、保险公司年报,就会发现:行业谈论代理人转型的话题,差不多有30年了,转了那么久,改了那么久,很难说有啥成就。

过去的急速发展,保费规模的快速膨胀,行业利润总额从百亿到千亿平台的跨越,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掩盖了其中的矛盾。到了2020年后,人身险行业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规模的停滞,当然也无力支撑如此庞大的销售队伍,供给端开始出清,代理人首当其冲,4年间人力尽失700万。

这是上一幕。

下一幕,是这两年成为“高质量转型”载体的保险公司规划师们,从高管到前端队伍,无不发誓要洗心革面,和过去的发展模式彻底划清界限。

这似乎更多是可望不可及。

看看这些年,券商研究员、保险公司推崇得发达国家/地区的市场经验, “他山之石”是好的,但“刻舟求剑”是错的。绝大部分,是后者。

如那人均GDP破万美元的保险畅想,被认为是保险鹰击长空时。言此多以日本为最好的案例,但却故意忽略了日本1981年人均GDP破万美元,1983年站稳一万美元平台,4年后的1987年,破两万美元,且人均GDP在高基数上的继续高增长;1992年人均GDP超3万美元...这才是其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关于发达市场保险公司代理人的借鉴,亦如后者。

典型者,如行业对最大保险市场美国市场的保险公司代理人招募、培训及展业专业性的推崇。讨论多的如西北人寿,相关内容随处可见,但多是对官网和一些看多研报的翻译罢了…不否认西北人寿在传统人寿保险经营方面的成功,毕竟利润的数字摆在那里。

但这不是本次话题关心的,这次我们关注的是代理人这一职业的转型和其内心认同感,尝试结合一些来自社交媒体的材料与调研,一观参与其中的美国保险代理人,是否真的觉得西北人寿的路子,好?

本回,咱们就着代理人转型的路子,及在国内颇具声名的西北人寿的例子,再窥传说中的代理人神话形态,是否真如想象中那般...或许,现实和你想的不大一样。

这一点,无疑对当下国内个险渠道的转型更有现实意义。

1

-Insurance Today-

第一个神话

增员的套路都是相似的

幸存者偏差下的漂亮收入,是最好的广告

西北人寿的基本情况,太多太多,不赘述。这里给出几个基本数字:

(1)西北人寿代理人数量约10300人。

(2)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全美财寿健保险公司代理人约54万,工资中位数约5.9万美元;经纪公司还有60万,也是财寿健合计,工资中位数月6.5万美元。

坦白讲,卖保险的收入是超过大多数美国人收入的,但事实上,却有很多人说:被骗了。

实质上的从业感受如何?从一些来自社交媒体的草根调研看,除自己找上门外,被增来的多是西北人寿主动打电话给你,表示“Heard great things about you”,从哪听说的呢?原来是你的一个NNN年都没联系的朋友,去西北人寿卖保险了;而你,便成为他给西北人寿交上的第一份“投名状”:电话名单中的一员。

对于不明所以的一些人而言,西北人寿的名头以及贝氏评级等各大机构给出的“3A”评级,再加上朋友、亲戚甚至本人买的保险,也是西北人寿出的保单,这似乎成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雷军曾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西北人寿的三轮招募Interview也是一样的套路。

先是告诉令人Amazing的你,现在有个Incredible的Opportunity去过上梦想中的中产生活…这个和咱们的宣讲会有点像,只不过少了国内早年“痛哭流涕”的恩情环节…

然后,话锋一转,话题转向你的朋友和家庭,以及你上一份或现在这份工作的职级…基本上,有多少朋友,能撬动多少钱,你有多大产能,公司差不多完成对你的个人画像了。当然,和国内一样,一份包装得花里胡哨的“性格评测”是这个环节不可或缺的的拼盘。

最后一轮面谈,包装成Managing Director的面试官,会亲自告诉你上一轮的“性格测评”结果好得很,在某某方面是Top的水准,然后再给你贴一个类似MBTI的“现代玄学”标签,比如什么“Rainmaker”…

啥是Rainmaker?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诉你,作为一个“Rainmaker”,你有很多“奇才异能”,更重要的就是你命中有财。

比如:40岁的时候你每年收入有86万美元,50岁每年赚160万美元,60岁每年赚250万美元,这辈子能赚6000万美元…

对于一些没咋接触过金融,特别是没怎么和金融销售者面对面battle过的人,陷入这样一个“甜蜜陷阱”,则非常正常。

更不消说,这些来西北人寿面试的,绝大部分都是丢了工作着急找下一个饭碗的人。不一样的命不一样的苦,但焦虑和不甘,是共同点。

这似乎,和国内当前的情形,有那么点像。

这两年国内市场在“规划师”名头下的大招募,甚至在月环比维度上逆转了代理人的下降趋势。不过,来的人,大多是互联网大厂的“毕业生”,这与用90年代末的那一波下岗潮,极为类似。

不过,也是那一拨人,造就了人寿保险行业早期的辉煌,期间诞生了太多了的精英、明星,乃至走上高层管理岗位。

但个险队伍进进出出七八千万人,功成名就有利者寥寥,所谓幸存者偏差。

20年前,个险就被调侃成下岗工人俱乐部,这么看,现在又何尝不是?换成“毕业”“创业”“职业发展”,就不是了?骗谁?骗自己…

当然,也有“自投罗网”的人,但只消发个帖子,下面的回复,可谓是清一色的劝退。

Q:俺38,码农一个,年薪16.5万美元,看到保险公司的一个高才项目,是不是可以去看看?

A:What?Why are you looking to leave a job with a good salary for a commission only job?

这意味着,无论哪里代理人的增员都是类似的,大浪淘沙的漏斗,需要幸存者的活广告。哪有什么精准,增到都是很难的。

2

-Insurance Today-

第二个神话

连续四周的培训都干点啥?

每年倒贴7万刀的培训,怎么样?

在保险行业,尤其是人身险行业,培训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费口舌。

但,这是另一个神话重灾区。

甚至有传言,过去三年,西北人寿每年在单个代理人培训上的投入达7万美元…什么产品知识、销售技能、一对一mentor、客户关系建立与管理、在线课程、财务规划…全在培训计划内。

看上去,这么真金白银的砸钱,这么面面俱到的培训,实乃国内保险公司对标的那个杆。不过这一套真经,国内早已取回…

回想一下代理人的入职培训:4周时间、啥是保险、200人名单、话术通关、销售面谈、销售工具学习、拓客互动、建议书制作、产品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和西北人寿这些公司正在干的,差不太多。

根据一些草根调研信息显示,入职培训,西北人寿也差不多是4周。

第一周:最开始的是一个叫Design Statement的环节,其实就是让你和一帮新人,感觉自己加入了一个未来百万富翁的大家庭…至于其他的培训,便是如何寻找潜在客户,掌握销售话术之类的;

第二、三周:开始进行客户预约,比较像咱们的朋友圈、小红书“官宣”。这两周还有的便是一些产品培训,掌握公司的金融规划软件。不过,很多人表示,这个软件,说是“金融规划”,不过是趁手的利益演示工具,一个被夸大的保险推销工具。

第四周:合规培训,并列出200个潜在客户名单,之后便是给这200个人打电话、发短信和邮件…

入职培训之后,似乎也没看到啥更特别的培训项目。

如果一定要说有,用一些当事人的话来讲,这些个培训,就是“最多只有两天讲产品和资产配置,其余时间都在讲销售范式”,甚至吐槽“西北人寿的培训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卖保险的唯一路子就是每天给几十个人打电话,并安排好几次拜访”。

至于最开始说的每年每人7万美元的培训支出,更可能的是将很多津贴包含在内了。

比如,Training Allowance Program就有每月2000美元的津贴,但要想拿到这个钞票,每天得打40个拜访电话、搞定5个拜访预约、完成6个活动记录…当然,除了2000美元外,还有一些新客达标奖励。

不过,要是按每周工作40个小时来计算,这2000美元换算成时薪,不过12.5美元/小时,比一些地方的最低工资还要低一些…想想曾经多年前公布过一次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仅强于农林牧副渔,看来哪都一样…

更重要的是,每天40个拜访电话,之前列出的200个名单,一周功夫就打完了,后面三周咋过?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把名单续上,没电话打,连第一个要求都没法满足…从其他地方搞点名单,打骚扰电话,是公司没从嘴里说出的潜台词。

过了打电话这一关,也还有拜访预约和拜访活动两大拦路虎…

其实,很多加入了Training Allowance Program的代理人,都无法全额获得所谓的津贴…甚至有人表示,这才是正常的。

这里的7万,貌似有点国内Boss直聘上标着月薪3万的综合金融集团、人寿保险的招聘的味道。

3

-Insurance Today-

第三个神话

什么是专业,怎么理解?

利益导向、销售误导…熟悉的味道

“品质、信任、朴素、谨慎”“坚守初心”“长期主义”,是国内对西北人寿的概括。当然,这个概括可能不过是对其官方语言的翻译罢了。

很多时候,“专业”这二字,理性的表面包装的是魔怔,毕竟,道貌岸然的,都不是啥好东西。

不过,西北人寿这个老牌公司确实也有自己的坚持:对Whole Life产品情有独钟,就像咱们这么爱增额终身寿险一样。

作为一个保险公司,想把一类产品卖给所有人,显然不大对劲。因为每个人手里的钱,每个人所处的人身阶段,都是大为不同的,对保险的需求也是大为不同的。

道理很简单,比如,尽管存钱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刚刚工作没多久的20多岁的年轻人而言,一是收入不够高,二是吃喝玩乐花销多,可能存不下太多的钱,西北人寿动辄大几百美元一月的终身寿险显然太贵。

但管不了这么多。

草根调研显示,一些前西北人寿代理人表示,虽然公司也讲资产配置,但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至于上点“档次”的马科维茨投资组合这些词,影儿都没。

给到的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Whole Life:为退休存点钱?来份Whole Life吧…攒钱买套房子?来份Whole Life吧…家人欺骗了你?来份Whole Life吧…

为啥卖那么多Whole Life?所谓的Financial Planning为啥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存在?天下熙熙皆为利往,Whole Life卖得越多,你上面的unit directors和managing directors才能获得更多的分成…

甚至有人表示,从西北人寿脱落后,去其他金融机构应聘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诚信”,特别强调“我在西北人寿根据客户需求,卖定寿、卖健康险、卖长护险,但从不只向客户推销Whole Life…”。

除了以利益导向销售产品,还要看到的是,保险产品太复杂,难以理解,也不仅是咱们面临的问题,身处发达市场的西北人寿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草根调研发现,大家耳熟能详的销售误导话术,比如:买保险就是把钱“存入”保单、不用等待退休就可取出、5%的保证收益…一样存在于美国人身险市场上。

其实从价值观的角度看,西北人寿这类寿险公司为代理人提供的,与其说是专业,倒不如说是一个梦,一个成功发财的梦。

而要想实现这个梦,就得把朋友、亲戚统统卷入其中…之后或许又会发现,周围人的支付能力实在有限,卖出的保单太小,佣金根本无法支撑公司给你描绘的发财梦…离成功远了,手段也就上来了,专业什么的,无所谓了,毕竟专业只是实现梦想的一个手段,既然他“不中用”,那换个“中用”的便是,误导销售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话又说回来,把保险销售伪装成财务规划,是否也是一种误导呢?当然了,也可能是一个误解,是你,错付了。

美国老百姓们也是门儿清,客气点儿的说卖保险这事儿“entirely about relationships…”,不客气的直言“…a terrible idea,I would not even call it a financial career…”“…people don't realize that most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 are setup exactly like multilevel marketing…”。

后记

等待戈多

最优解是否一开始就不存在?

那次优解呢?

代理人的问题,说实话已经困扰国内人身险市场30余年,说了30年,想了30年,问了30年,依旧难以找到最优解。

翻开早年的讲话、文件、财报,黑纸白字地写着“高质量增员”“加强代理人培训”“规范市场”“严打误导销售”,但就是无解。

怪哉。

原先,大家说这是市场粗放式发展造成的,是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不了解造成的,是低收入导致的需求不足造成的…现在,大家说这是代理人收入低造成的,是产品过于单一造成的,是炒停售造成的…

但看看西北人寿的冰山一角,似乎发达市场也是如此。

一位从西北人寿跳往小摩做私人客户顾问的代理人表示:

他曾经还接触过纽约人寿,虽然纽约人寿进行了一些销售端改革,但最后也和西北人寿没啥区别。

来了先写300 个名字,再打电话给你的朋友和家人们,把保险卖给他们…要是卖不到销售目标,甚至可能会被当面diss…

一份2021年的海外市场研究报告更是指出,近90%的新代理人在入职头三年内离职。30%的在入职头90天内就离开了。

还有一份针对美国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几乎47%的寿险代理人没挺过第一年,坚持过两年的仅有35%。

这和咱们国内市场比起来,稍微好那么一丢丢。正如我们在中指出的那样:

2024年前三季度,一年前同期新招募代理人101万,一年后的今天留有31万人,留存率仅30.8%;而两年前同期新招募代理人112万人,两年后的今天仅剩14万人,留存率更是只有12.5%。

似乎这么一看,保险代理人的毛病,有点宿命的味道。不过把眼睛放宽点,从草根调研中也能看到一部分资质尚可的代理人,从西北人寿、纽约人寿跳往那些金融产品货架更齐全的财富管理公司。

这些代理人跳去的,其实就是我们之前在中所提到的Financial Advisor,尽管FA也有不少的毛病,甚至也对relationship有很高的要求,但好的是,至少能为客户做点真正的财富管理…

国内目前有没有呢?似乎还没有。

经代公司能卖很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但依旧是保险产品而已,财富管理,显然不可能只有保险…而且,根据几份关于美国本土的市场报告交叉验证显示,就算是富如美国,也只有差不多60%的老百姓买了人身险产品,健康险的渗透率倒是有92%。

再看,银行渠道能卖很多种金融产品,但大堂经理们,在KPI的考核下,哪有啥功夫给你整什么财富管理…

这么着看,最优解,好像不存在。次优解,似乎也做不到。

戈多,还没来…

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 it's awful。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