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伯利亚巨大深红暖区出现,是怎么回事?

从11月26日至12月5日的均温距平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大片的红色区域,尤其是靠近北极圈的位置,红色特别深,偏暖幅度竟然超过了12摄氏度。这个现象显然不寻常,背后隐藏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12月3日的数据为例,西伯利亚某气象站测得的气温为-47℃。乍一听,这样的温度似乎已经极为寒冷,尤其是我国南方的朋友是无法想象的,但对于西伯利亚的冬季来说,这却是异常的高的。要知道,西伯利亚作为亚洲寒潮的发源地冷库,其核心区域常在冬季录得-50℃甚至更低的气温。此次偏暖现象,足以说明气候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异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异常偏暖表明,寒潮可能经历了一次大型的迁徙。按照常理,寒潮的核心应该稳定地驻扎在西伯利亚地区,然而在这段时间内,冷空气却被驱赶到了其他地区。究其原因,主要与全球西风带的剧烈震荡有关。11月下旬至12月初,北半球的西风带因欧洲一带的炸弹气旋活动而受到强烈扰动。炸弹气旋通过快速发展,将大量暖湿空气送入北极圈,导致极地区域气温骤升。这种暖流侵入打破了冷空气的平衡,使得寒潮的源泉西伯利亚无法稳定地积累冷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暖湿气流霸占高纬度,今年寒潮还来吗?

同时,这一暖流的作用也触发了西风波列的大幅摆动,使冷空气被迫南下,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然而,由于冷空气南下之前并未完成在西伯利亚的积雪反射下的充分堆积和冷却,其实际强度较弱,因此尽管东北出现了寒潮,但气温并未显现出极端偏低的状态。相反,暖湿气流趁机从东南方向涌入,与南下冷空气在东北地区激烈交汇,最终倒是引发了史诗级特大暴雪。例如,鹤岗局部积雪量打破了历史同期记录,展现出冷暖空气剧烈交锋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寒潮未来会变弱甚至消失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西伯利亚区域的高度偏暖并不代表寒潮的威胁减少,而是表明寒潮的形式和路径发生了变化。由于西风带震荡加剧,冷暖空气在高纬度地区的交战变得更加频繁,寒潮容易分裂成多波冷空气南下,这反而可能导致更频繁的降温过程。可以说,西伯利亚偏暖正是多轮冷空气活动交替的结果,也是一种气候异常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西风震荡加剧,警惕多股冷空气深度叠加

此外,从环流角度来看,炸弹气旋在欧洲的活跃加剧了全球环流的不稳定性。它不仅将暖空气推向北极圈,也增强了西风带的摆动幅度。这种震荡的上下游效应会对全球多个区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北美东部可能因极地涡旋的南移而遭遇极端寒潮,而亚洲地区则在高纬度波动的驱使下,更容易受到冷空气分批次南下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的暖化现象也可能对未来的寒潮强度形成积累效应。尽管短期内冷空气南下时表现出分散特点,但如果暖湿气流不断推动冷源回流、积聚,寒潮的整体强度反而可能在后期爆发。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不可预测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西伯利亚的偏暖现象并非单纯的寒潮减弱了甚至不来了,而是西风带震荡、极地涡旋活跃、炸弹气旋扰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异常状况意味着寒潮活动将更加频繁且难以预测,冷暖空气的持续交锋也将带来更多异常天气现象,意味着我们将要面多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全新挑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