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在辽阔的西伯利亚,有一个名为奥伊米亚康的村庄,村庄人口不多,只有500人左右,而这个村庄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冷”。
冷到什么程度呢?电池没电,眼镜冻到人脸上,在那里,“死亡”之后,下葬的流程都困难又复杂。
怪不得那里的人会说出“希望下辈子出生在更温暖的地方,而不是生老病死都要看天气。”这样的话。
«——【·“永不结冰之地”·】——»
奥伊米亚康是全世界最寒冷的人类长期居住地,这里原本不是村庄,而是游牧民族的落脚点之一。1933年,奥伊米亚康记录的气温为67.7摄氏度。
平常的气温也达到了零下62摄氏度,原本当地还抱着吸引游客到此游玩的想法,但是村庄安装的室外温度计显示-62℃这个数值之后,这个想法就告吹了。游客们即使向往寒冷也不愿意去零下62摄氏度的地方受折磨。
虽然位于极寒的地区,但神奇的是奥伊米亚康有一眼常年不冻的温泉,即使在极低温的时间段,温泉仍然是不会结冰的。而奥伊米亚康这个村名也是根据这眼温泉而来的,译自雅库特语,意思是“永远不会冻结的水”。
西伯利亚的土著游牧民族足迹常常遍布西伯利亚东部各处,他们喂养的驯鹿需要吃苔藓和菌菇,所以常常需要移动,这片区域吃光了就去下一片。
奥伊米亚康的温泉刚好提供了方便,游牧民族到达这里的时候,可以让驯鹿去温泉边喝水,他们也能在这里歇歇脚。
后来,俄罗斯政府要求游牧民族定居,就有人选择了这儿作为居住地,然后逐渐有更多人来这里建造房屋,定居在此,慢慢就形成了村庄。可以说,住在这里的人,是祖先自愿选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伊米亚康也面临着人口流失的情况,有的人搬离这里,去了西伯利亚稍暖和的城市,但是,这个村庄里的还有500人左右。
大多数村民从事的是狩猎、养殖工作,家里有喂养的牛、马等家畜,狩猎主要是以卖皮毛赚钱,或者去室外捕鱼,靠卖冻鱼维持开支。
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就知道了,在“世界上最寒冷的村庄”居住并不容易,工作的可选性不多,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衣食住行都尤为艰难·】——»
在奥伊米亚康,各种生活用品都要小心使用,而且有的东西到了这儿还可能会失灵。
眼镜是常用的物品之一,但是在奥伊米亚康,戴着眼镜出门可以说是种折磨,刚出去估计镜片就起雾上冻了,眼镜腿还会冻结在人脸上。
吃的东西也很单一,蔬菜基本难得一见,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肉类,鹿肉、马肉、最常见的就是鱼肉,冻鱼削成片就可以直接吃了。碳水也会有意面、荞麦、饼干等食物,但是品类并不丰富。
为了保暖,衣服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棉花、羽绒,这些在那里显得太过小儿科了,奥伊米亚康的人们所穿的衣服是兽皮,在这种极寒的地方,保护自己显然比保护野生动物更为重要。
所以从头到脚,上到帽子下到靴子,都是“皮草”制成的,这样才能强韧保暖。
拿起笔想写几个字,发现里面的墨水都成了固态,写不出一个字来。
就连电池都会成为废物一块,被冻到失去电力,电池如果会说话吗,估计也得大喊:要命啊。
包括当地的汽车,层层保暖,甚至给汽车加上“电热毯”,车子还是会被冻住。就算加热之后能上路跑了,路上还全是冰,稍不留意就会有安全隐患,不能随意刹车,也不能随便熄火。
尤其是西伯利亚的地下是永冻土层,如果有人去世,下葬都成为难题。那里并没有火葬、水葬等等,都讲究一个“入土为安”,但是那里的土可不是一般的土,简直像钢板一样结实!
对待坚如磐石的带冰土壤,人们只能用冰的克星“火”来帮忙,但是,火苗遇上常年冻结的土也没法轻易获胜,所以人们挖一次墓穴,常常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
这些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给冻土“烤火”,融化一阵挖一挖,再融化了再挖点,工程量虽然不大,但是需要断断续续进行,不能一次性结束。就这样,好不容易挖了墓穴才能举行葬礼。
但是,奥伊米亚康虽然寒冷,但是长寿的人不少,村子里的老人普遍长寿。
而与长寿相反的是新生儿的存活率,只有适应能力,尤其是抗寒能力极强的婴儿才能顺利长大。
在那里上学仍然是个难题,过于寒冷,只能用高价吸引教师去当地任教。
由此得出,在奥伊米亚康“生老病死”都尤为艰难,所以虽然只有500人,但这500人都可以说是“战斗民族的勇士”,具有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才能在这种苦寒的地方待得住。
«——【·结语·】——»
就是因为困苦,我们才能加佩服居住在那里的人。并不因寒冷而退缩,照样工作和上学。
但是人们都是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不管是留下还是搬离,都是凭借自己的意愿罢了。
参考:
封面新闻:中国游客在世界最冷村庄脱光玩水 震惊俄罗斯人 2018-01-18
环球网:零下62度!全球最冷村落“奥伊米亚康”如何生活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