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AI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之暗面”)陷入了由其前身公司及其早期投资人发起的一场法律纠纷之中。这场突如其来的仲裁风波不仅牵动了投资圈的神经,更引发了业界对国内AI创业生态的深度关注。
此次仲裁的核心争议点在于一份名为“同意豁免书”的文件。根据仲裁方的说法,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和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在未获得该豁免书的情况下,就着手创立月之暗面并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这直接违反了他们早先与北京循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循环智能”)及其五位资深投资机构之间的协议。这些投资机构包括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它们共同认为,杨植麟和张宇韬的行为损害了他们的权益,并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提交了仲裁申请。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仲裁,月之暗面迅速作出回应。通过其委托的铭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发表声明称:“该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具备事实基础,本所将依法提出抗辩。” 此外,月之暗面强调,公司在成立之初便遵循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且得到了现有股东的支持。
源于一纸“同意豁免书”,但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新老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随着月之暗面估值从2亿美元跃升至33亿美元,部分早期投资人似乎错失了搭乘这列AI快车的机会,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了这场仲裁的实质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同为老股东的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并未参与其中,这两家机构恰恰都参与了月之暗面的融资,尤其是红杉中国更是跟投了多轮融资。
在这场资本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沙江创投内部围绕大模型投资的两种态度。作为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的张予彤是月之暗面融资进程中的关键推手,而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则持续质疑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创业公司。这种分歧最终在今年4月见分晓——张予彤选择离开金沙江创投,尽管坊间传闻她可能加入月之暗面被否认,但她的去向本身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一家投资机构中针对大模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理念,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走向了分道扬镳。
除了外部的资本漩涡外,月之暗面的内部也并非风平浪静。据媒体报道,公司内部正经历着一轮人才流失。今年9月,公司暂停了两款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情感陪伴类产品Ohai和AI视频生成工具Noisee,转而将重心聚焦于核心产品Kimi的开发。这一决策背后,是一系列核心人才的离职潮,其中包括前负责人明超平(Leon)以及公司大模型产品负责人王冠等。
在国内AI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月之暗面的故事或许会成为一个注脚:在资本与技术的赛道上,创新者究竟该如何把握节奏?这个答案,也许正藏在不久的将来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纷争无疑为AI行业的创业者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他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及法律合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