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主题是接纳和解,国王普罗斯佩拉被自己的弟弟陷害后,失去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在后来,当普洛斯佩拉跟自己的女儿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之后,他重新活了过来,不仅仅是接收了荒岛上的一切资源,而且还拥有了审判过去的权力,当他操控魔法让这曾经陷害自己的人流落到荒岛上之后,普洛斯佩拉开始面临选择,他是要让这几个人受到惩罚,还是要选择原谅。
1979年的电影《暴风雨》讲述的就是莎士比亚同名戏剧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应有的几个角色并不是完全按照之前的设定走的,而是通过电影给予了观众一种新的观感。虽然故事的演绎本身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我们同样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发出一些疑问。即便是如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家,他所处的时代依旧是蒙蔽了他的创作。
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在西方世界被奉为经典,且不容置疑的。而这种不容置疑本身就有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历史,更来源于文艺复兴的定位。通常我们所说的文艺复兴,复兴的是什么?复兴的是人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性也分三六九等的,而最普罗大众的人性并没有被复兴,而是被忽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看看暴风雨中角色的设定究竟是普罗大众还是王公贵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再次面对文艺复兴的时候,一定要明白通晓,文艺复兴复兴的是谁的文艺,如果一味的迎合别人的历史而不明白这种历史的背后跟普通人无关,那么就笑话了。
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反神权王权,突出人权,而通晓魔法的国王普洛斯佩拉本身就是一个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人,而他最后选择的接受和原谅本质上并不完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的具体展现,而是不得不去做的一些事情,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趋势。而我们作为后来的观众,面对着这种趋势演绎之下的故事,不能一味地只是高呼文艺复兴,而不明白文艺复兴代表着什么。
本质上来说,这依旧是一种权力的更迭,上一代的权力被下一代接收,从而完成文化的传承等等。因为文艺复兴本质上属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后来的延伸,因此,不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作用,本身就都是后来人为了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而进行的大范围的编撰。既然是编撰的,那自然而然就带有了一般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谈论文艺复兴而不去思考这背后的意识形态,那就只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本质了。
因为文艺复兴本质上是为欧洲中心主义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员,那么必然会突出欧洲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暴风雨》中的国王最后选择了对于自己的敌人的原谅和接纳,本身可以对应到后来欧洲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的屠杀之后,如何与自己的历史和解的问题,这样一对应,本片所代表的核心观点就可以想通了。
表面上称颂的是欧洲老贵族的美德,实际上他所说的依旧是一个如何跟新生代和解的故事。自己的仇人的儿子娶了自己的女儿,这是历史的趋势,这种趋势却是人为造成的。老国王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就如同,神权皇权在资本主义浪潮的推动下,无法阻止欧洲从神权社会进阶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样。
潮流的涌动被用这样一种文艺的方式来表达,本身代表着欧洲中心主义文化之下的伪善以及双重标准,假装用自己的道德来为自己脱身,实际上,这并非自己的道德,而是自己无法扭转历史趋势的无奈。普洛斯佩拉本身这个角色也是很有趣的,大家可以想象,当他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通过魔法征服了荒岛上的精灵的时候,甚至于将荒岛上的卡利班收归奴隶的时候,这是高水准的道德体现吗?很显然,不是的,而这段故事并没有被大书特书,反倒是一个殖民者在自己的故乡被排斥,后来在自己的殖民地打赢了反击战,再通过自己的虚伪的道德为自己获得了声誉。这一套东西跟西方中心主义之下的现代秩序有什么不同?
通过血腥屠杀和殖民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然后将土地上的原住民掠为奴隶,后来在面对自己曾经的故土的时候,选择的是原谅和解,实际上,曾经的贵族城堡似的生活早已经回不去。而后假惺惺的用文明道德包装自己,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大度包容的形象,如果真的包容大度,在整个欧洲中心主义为指导的殖民主义之下,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这一切解释不通,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为自己粉饰太平,为自己洗白,然后让广大被侵略国家接受欧洲文化才是世界中心文化这种设定,然后站在这个设定之上去看待欧洲殖民主义血腥历史,自然得到的是道德跟包容,实际上,他们才最血腥。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