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隐私,文中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且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家里来客人,媳妇儿做大厨,接娃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头上,接娃停个电动车,顺便“涨了一波见识”。

“昨晚我把他打到2点半,一篇古诗背不会,根本就不上心。”

“昨天从回来就磨磨唧唧(写作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个苹果,我就没理他,一篇古诗背不会,到了12点说睡觉?”

“他可能觉得到点了,该睡觉了,就不用背了。”另一位妈妈附和着。

“可不,我愣是没让他睡,就得起来给我背,背不会别想睡。”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的一则热搜:36岁二胎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情绪崩溃,最终脑干出血离世。

面对孩子的拖沓、磨叽,或是一篇小古诗都背不会,除了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还能怎样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绪对心理资源的占用

情绪占用大量心理资源,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一旦陷入负面情绪中,思考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都会下降。

例如:头脑发昏、神志恍惚、六神无主、手忙脚乱,这些词汇都是形容人在情绪下无法思考或正常做事。

负面情绪就像是电脑中的垃圾软件,侵占着大量的运行内存,导致电脑运行效率下降甚至无法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影响大脑资源分配

杏仁核在情绪处理,尤其是对恐惧和威胁的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它被激活时,大脑会优先将资源分配给杏仁核,以便快速做出反应来应对威胁。

这就导致用于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层获取资源减少,使其难以工作,影响思考和做事。

2、影响注意力

情绪会引导注意力的指向,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中,注意力只会集中在和情绪有关的事件上,只能关注到与情绪有关的信息,忽略其他重要细节。

这就是我经常在内容中提到的【情绪会让一个人感知能力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对认知图示的干扰

认知图示,是个体用于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在情绪影响下,认知图示可能会变得扭曲、片面。

举个例子:在愤怒时,一个人可能会将他人善意的劝解行为,解读为某种恶意,进而影响正确的思维判断,无法做出恰当的行为。

4、动机被削弱

消极情绪还会削弱人的学习、工作的动机。例如,一个人处于抑郁情绪中,会对周围失去兴趣,而导致不愿意思考,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

以上这些原因,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家长监督孩子做作业时会出现【越骂越笨】的现象。

更简单点说:孩子所有的认知资源都用来对抗情绪了,哪儿还有能力学习呢?

读到这儿,或许有家长会按捺不住:孩子在家犯错了/学习态度不好了,作为家长还不能说说了?

区分评论与观察

其实,孩子不会反对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批评,而是反感人身攻击、指责、辱骂。

家长发脾气,一方面是自己本身就有比较多的情绪问题,情绪状态容易被激活;另一方面是无法区分【评论与观察】,令孩子陷入情绪中,导致沟通走向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两个例子:

①某人上班迟到

评论:你总是迟到,还有没有责任心?

观察:我看到你今天迟到了。

②孩子写作业拖拉

评论:你怎么总是磨磨唧唧?

观察:我看到你今天的作业速度,有点担心你会晚睡。

评论,通常带有指责和个人愤怒、不满情绪传递,而观察则是描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如果家长习惯了评论孩子的行为,并且常常在评论中加入自己的情绪,就会令孩子感受到指责的压力,陷入情绪中。

然后,家长真的会【得偿所愿】:孩子变得越来越磨叽/笨/学不会/听不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练就表达观察而非评论的功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对【用一个词概括某个行为】习以为常,例如:懒惰、坏孩子、笨蛋、大方、小气、从不、每次、不曾。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偷懒,会通过最短的思考路径快速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这个加工过程,是你我,所有人都难以意识的一瞬而过。

如果你还没有划走,认真地读到了这里,恭喜你已经开始了【自我觉醒】,而后,就是反复不断地【刻意练习】,区分评论和观察。

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样和你对着干,因为你的语言里不再是暴躁、愤怒、不满而是充满着坚定、温和、支持。

结语:这篇内容,还想告诉你一件事“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远比“知道自己哪儿做错了”更可怕!

在育儿过程中被孩子的某个行为激活了情绪时,如果能多想想: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我在担心什么?这些担心合理吗?育儿冲突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