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盛春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重要的措施。我国城市快速增长,工业服务业能源消费巨大,实现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也是绿色低碳技术运用场景创建的主战场。城市可让生活更美好、能源更绿色、人与自然更和谐。同时城市能源需求总量大、对外依赖程度高、能源断供造成的损失巨大,对能源治理的安全性、稳定性、韧性、灵活性要求极高。
城市能源绿色低碳治理面临的挑战
城市能源安全仍然需要改善。我国能源安全重心是城市能源安全。我国工业、服务业和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相对而言这些地区又是能源贫瘠的地区。风能、光能、潮汐能新能源开发程度高,且进一步开发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和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稳定性敏感。
城市居民能源需求会持续增长。尤其是高密度的超特大城市社区我国居民领域能源人均电力消耗量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全球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及相关的服务业用能保持增长势头。在“双碳”的战略目标下,在满足城市居民人数和人均能源消费持续双增长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城市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脱钩。
城市能源供应稳定性亟需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十分迅速,但风、光、潮汐能源资源十分不稳定且在我国中西部富集,我国蓄能电站、储能设施能力、长距离能源输送能力和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还不适配。超特大城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十分依赖城市能源供应腹地、合作伙伴和域外能源输入。任何供应方突发的危机,包括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危机都可能影响到我国超特大城市能源的稳定性。同时超大城市还需要关注国际社会油气价格对其能源供给产生的冲击。超特大城市也是气候危机的放大器,会放大极端天气带来的能源供应挑战,比如高温高热、严寒霜冻等均会大幅度短暂加大能源的需求,一旦能源断供会造成巨大损失。
城市能源治理韧性关注不够。我国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能源结构仍然以集中式、中心化的能源治理体系为主,维护成本极高,局部的物理及网络安全,其灵活性和弹性程度有待提升。而伴随AI、EV、储能设备、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技术迅速发展,能源治理体系将向网络化、分布式、全民化方向发展。
推动城市能源绿色低碳治理的策略
需要进一步发挥党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协调四方的优势,深入推进能源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跨区域协作水平,增加清洁绿色能源供给,增强能源安全性、稳定性、韧性和灵活性。
一是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构建广泛的绿色能源跨区域协作网络。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具有强烈的地理属性,城市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跨区域协作具有集中和特定的政府和企业协作的特点。但是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分布范围广,涉及主体多,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强等,这决定了城市需要利用智能、数字化等技术构建更加广泛的绿色能源跨区域协作网络。
二是提升居民生活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以更好地与绿色低碳能源相匹配。随着工业用能增长速度放缓,超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是居民生活用能及相关的服务业用能的增长。居民生活增量用能尽量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如,鼓励购买电动汽车而非燃油车;鼓励居民厨房用能、取暖用能的电气化。
三是构建全民参与的现代化绿色低碳能源治理体系,提升城市应对能源断供等安全问题的韧性和灵活性。在能源供给方面,城市要以绣花针的精细功夫,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比如鼓励居民、企业主在相关的屋顶安装光伏,公共机构屋顶资源、基础设施、地热、湖水、海上风电等领域,进而增强绿色能源的供给。城市需要摒弃过去主要靠外来输送能源的旧有思维,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力、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表率。鼓励公众和相关企业,购买能效较高的电器及设备,进而减少对能源需求。通过鼓励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的方式,形成一些小型的地方电力网络、储能设备,进而提升超大城市在气候危机下的应急用能需求。
我国城市能够且必须在能源治理领域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城市能源发展的道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能源绿色低碳的路子。我们有条件且应当充满信心,以数字技术及全民参与超大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