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到底挣多少钱?

作为中国数字产业发展催生的典型职业,短短十几年间,骑手从业者从零迅速发展至百万量级,不仅成为社会就业的蓄水池,也成为全社会舆论关注的对象。

在支持者看来,骑手是“零门槛、高收入”的代表,其中不乏月入过万者,更流传出“3年跑单赚102万”的“单王传说”。而在反对者看来,骑手工作辛苦,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且实际收入并没有坊间流传的那么高。

11月29日,美团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披露了骑手收入的数据:今年三季度,全国范围内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5720元至10865元之间。

其中,高线城市高频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7629元至10865元,低线城市高频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5720元至7803元。从相关信息看,平均月入过万的骑手,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地区。三四五线城市高频乐跑骑手的月均收入为7803元,较6月份环比增长8.42%;高频普通众包骑手的月均收入为5720元,较6月份环比增长2.8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各地平均收入看,高频骑手的平均收入,略高于当地的居民平均收入。而从收入增长情况看,相较今年6月份,高线城市骑手的平均收入基本持平,低线城市骑手的平均收入则有显著增长。

真实收入数据的披露打破了外界对外卖骑手工作的种种误解——无论在高线城市还是低线城市,外卖骑手都是一份具有性价比的工作,而且骑手的工作回报还在持续改善中。

告别粗放式的市场竞争之后,外卖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披露外卖骑手的真实收入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是,美团不只在关注自身业务的增长,还越来越重视整个生态的共赢。

生态上下游合作伙伴获得更多收益,平台才能走得更稳。

低于全国平均工作时长,骑手工作更灵活自由

除收入外,骑手的工作时长,也是舆论长期关注的焦点。

有骑手称自己随心跑单,想送时候就送,想休息的时候就“光速下线”;也有骑手称每天在线时长14个小时,为了躲避平台的时长限制,还会专门切换其他平台来接单。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外卖跑单收入与工作时间正相关,骑手的高收入来源于长时间工作。但实际上,收入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对配送区域的熟悉程度、服务质量、平台订单分配机制等。例如,熟悉路线的骑手能更高效完成订单,提高收入效率;获得好评多可能有额外奖励,差评则可能导致收入受损。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外卖骑手旺季平均每日送单时长为6.9小时,淡季为5.1小时。而相关调研结果称,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长是48.6小时,外卖骑手的每周工作时长,低于全国平均工作时长。

从实际统计结果看,午晚高峰是骑手跑单的主要时间段,其他时间则可自由支配。相比于大多数工作,骑手更加自由灵活,需要付出的时间也相对更少。

尽管从劳动时间和收入来看,骑手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工作,但很多人依然不会把骑手当做一个好工作。多位学者的研究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受社会环境、成长空间等因素影响,外卖骑手仍旧被很多劳动者视为过渡就业的选择。

其中,同济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沪骑手中,有60.19%的人是受到高薪资的吸引选择送外卖。尽管收入符合预期,但外卖员的工作稳定性较低,有50%的受访者从业时间不到一年。

上述调查称,外卖员之所以将配送作为“过渡性”工作,一方面是这一群体在心态上对目前务工的城市存在天然的“疏离感”,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不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等人的研究表明,流动务工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生活在城市,但城市只把他们当作经济活动者,并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在体制上也没有赋予他们类似城市居民的其他基本利益,在生活和社会层面更是将其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交往圈和文化活动之外。

改善骑手处境,平台在持续努力

外卖骑手的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职业地位的边缘化。

在很多人眼中,外卖骑手的工作被视为低技能、低地位的职业。一方面,这种低社会认同度影响了外卖骑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却常常被人忽视或轻视,这让他们感到失落和沮丧。

另一方面,职业地位的边缘化也给外卖骑手带来了实际的困难。例如,在一些场合,他们可能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像某些商场禁止外卖骑手从正门进入,只能走员工通道或其他指定通道,甚至在一些地方还会遭到保安的阻拦和刁难。

研究院发言人透露,考虑到骑手的高流动性特征和复杂工作环境,美团在全国77个城市共特聘了214名骑手成为美团产品体验官。目前,这些骑手提出750多条优化建议,410余项已优化并全国上线,80多项正在优化升级中。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联合合作商继续对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等特殊天气工作的骑手进行补贴,投入超过22亿元。此外,美团目前已对骑手上线了“防疲劳”提示,并对长时间配送的骑手实施各类保护措施,防止出现骑手疲劳跑单情况。

为了给骑手工作过程中创造更多便利,美团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关于建设“骑手友好社区”的指导和要求,联合街道、社区、物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小区加入“骑手友好社区”。截至10月底,美团与万科物业、中海物业、金科服务等七大物企合作推出的“骑手友好社区”通行解决方案已累计服务超过160万名骑手,预计年内将在全国过万个小区落地。为解决骑手休息难问题,美团还联合各级工会和线下商家持续扩大城市中的骑手驿站网络,目前全国驿站已增至近五万个。

面对外卖骑手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对有限、晋升空间小的问题,平台正在为骑手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去年,美团发布骑手成长计划,关注骑手从入行、熟练、晋升到转型等各职业阶段的发展需求,打通专业、事业、学业、转岗、转行的“三业两转”成长路径,满足不同能力模型、性格特点、职业兴趣骑手的发展意向,帮助劳动者各展所长、充分成长,同时丰富即时配送行业生态人才储备,奠定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

其中,在事业上,美团提供人才培养和晋升通道,发掘骑手队伍中的管理人才。在美团配送的生态内,有86%的管理岗位是由基层骑手晋升而来,包括调度、站长、配送经理等;在学业上,美团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推出“骑手上大学”项目,已帮助248名骑手免费入进修本科和大专学历,其中30名学员已通过学习实现晋升。在配送岗位之外,美团也为骑手提供转岗通道,帮助他们利用配送经验顺利转型到其他相关岗位,并鼓励骑手为将来的转行积累技能和资源,在即时配送行业生态内外探索更多可能。

而在具体的配送工作中,平台也在全力解决骑手常常面临订单超时的压力。一旦超时,不仅骑手的配送费会被扣掉一部分,还可能面临顾客的投诉。而投诉对于骑手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可能会导致罚款甚至影响后续的接单量。

据界面新闻了解,美团已经将预估送达时间从 “时间点” 改为 “时间段”,给予骑手更宽裕的送餐时间。在恶劣天气下,平台会提前补时,并且对异常场景下的订单,骑手可以通过App进行上报,动态延长配送时间。同时,对于非骑手原因造成的超时,可以事后申诉免责,并持续完善申诉机制。对于不合理的差评,平台也会进行剔除,特殊天气下对骑手的非主观原因导致的差评,设置了常规的申诉渠道。

当骑手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处境得到改善,他们会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订单配送,他们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增强,服务意识和态度会相应提升,使用户感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最终有助于提高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生态共赢,让美团越来越稳

平台丰富骑手关怀、为骑手提供更多权益保障和支持,让骑手为工作积极付出的意愿更强,也在促进美团业务的快速发展。

美团闪购是其中之一。美团闪购继续探索创新模式、扩大优质供给,与更多零售实体品牌以及大型零售商合作,在节日、旅行和生活日用等不同场景下,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在骑手和商家的积极配合下,本季度,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交易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七夕”当日,订单量峰值更超过了1600万单。

获得增长的不只有闪购业务。在协同效应下,美团核心本地商业的业务也持续实现稳步发展。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该业务分部的营收达694亿元,同比增长20.2%。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

在核心本地商业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美团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36亿元,同比增长22.4%。美团年交易用户数、年活跃商户数、年交易用户的年均消费频次均持续增长,并突破历史新高。即时配送订单数增至71亿笔。

美团CEO王兴表示,美团将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助力并扶持商户的经营、关怀并支持骑手的发展,与生态伙伴们实现共赢。

除了在提升骑手福利、保障骑手权益方面持续努力之外,美团还在持续致力于支持全国范围内合作商户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零售行业的生态建设和繁荣。

11月,美团外卖再次升级餐饮“繁盛计划”,投入十亿助力金,为专注产品、探索创新的餐饮商家提供更多助力。所有现金支持将从今年12月31日起分批到账。美团还将在产品迭代、服务优化、供应链改造等方面持续投入,助力商家增长更稳健、行业发展更兴旺。

本季度,美团不断完善商家侧产品和服务,带动了商家经营效率和规模效益提升。

到店业务方面,美团以“全周期经营深耕,实现高质量增长”为目标,助力商户在不同的经营周期、不同的经营环境实现更高增长与收益。同时,美团积极加强平台内部协作,将升级后的“神会员”拓展到了全国,商户积极响应参与,目前到店酒旅业务已报名参与的商户占比超过50%。

商家和骑手都越来越好,美团的业务才能持续向好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共赢的战略让平台、商家和骑手均实现获益,用户也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在生态上下游跑通了正向循环。

美团CFO陈少晖表示,未来,美团将继续围绕“零售+科技”战略,为零售行业长足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产业上下游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