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思想上,蔡元培是民权主义的拥护者,同时也主张联省自治,这一点与孙中山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观点是有分歧的。1926年11月14日,苏浙皖三省联合会(前身是上海全浙公会)成立,蔡任主席。12月19日,杭州各界联合会开会宣布浙江省自治,通过《浙江省政府组织大纲》,推选蔡元培、蒋尊簋、褚辅成、陈仪、周凤岐等九人为省府委员。后被军阀孙传芳通缉,避往福州(此时已被北伐军占领)。
1927年2月17日,北伐军攻占杭州。3月1日,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在杭州成立,蔡元培任委员,并代理张静江为主席。3月24日,他由杭州到上海,协助蒋介石发动清党。
一、清党“功劳”抹不掉,心路历程探讨
蔡元培一向清高,早期从政时曾与同侪相约组建“六不会”,以革命后旧同志或均将由野而朝,不免有染着官场习气的,欲提倡一种清净而恬淡的美德,相约“以不嫖、不赌、不娶妾为基本条件(已娶之妾听之),凡入会的均当格守,进一步则有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五条”,后删去最后两条剩六条,称为六不会。
为坚持约定,蔡元培曾食素12年之久,这样一个清高自律的人,如何成为四一二的背后元凶?
蔡元培虽然留学德国三年,但在马克思的家乡并没有接受他的学说,反而对俄国人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非常感兴趣。1926年2月,他在归国声明中就已经提出建设国家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而需要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他所主张的互助论就是阶级调和论,不过是与传统的中庸之道或中和论结合起来而已,这与蒋介石的智囊戴季陶观点十分相像。
可以说,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孑民先生绝对属于清正廉明、坚决进取的革命派,但跳出阶级框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不论品格如何,都沦为了革命的右派。
1926年12月6日,三省联合会加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并牵头组建了上海特别市民公会。这个公会是四一二前夕组建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的预演。成立大会由沈钧儒任主席,决定了简章和委员的职责。简章主张“本公会以实现上海特别市的市民自治,谋求市民的福利为宗旨”,由闸北商会、商联会、上海学联、全学联、总工会、三省联合会组成。
上海特别市市民公会成立大会参加者名单如下:(商联会)邬志豪、王汉良、王延松、邬培因、胡凤翔(全学联)唐鉴、郑鼎勋、林钧(上海学联)刘荣简、王星垣、谢强生(总工会)汪寿华(三省联合会)沈钧儒、杨天骥、孟森、李次山、周继潆。商联会的代表除邬培因未确认外,其余都是全浙公会的成员。所以,全浙公会、三省联合会势力明显占有多数。其中四人在后来的四一二通缉名单上。
描述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当时蔡先生已经深度介入政治,他是江浙沪国民党要员中迎接北伐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虽然他不赞成武力解决甚至不赞成集权政府,但是他更不赞成共产党主张的阶级革命:在四一二之前的上海,他亲眼见证了工潮、学潮的“杀伤力”,又听到吴稚晖等人描述的南方农民革命潮,愈发忧虑和反对。
二、拥蒋到离蒋
根据《蔡元培日记》记载,1927年3月24日上午九时到沪。前两日连续拜访潘宜之(时任白崇禧司令部参谋长)、张静江等人,27日“迁蒋处”(笔者翻译:搬到蒋介石住处的隔壁,与吴稚晖等人同住,酝酿大事。蔡、吴二人曾在蒋处居住多日。)日记在之后十几日内再无记载,留白到4月10日,此时事变虽未发作,但策划人的工作已完成。
蔡孑民先生一生洁身自好,对四一二这一污点,不仅在自己的日记中毫无记载,而且在自传《孑民自述》中也毫无点墨。想来先生也是以此事心中难安,而不愿回忆。
事实上,这段时间很忙,天天在开会。3月28日,与吴稚晖共同召集了在上海的中央监察委员开会,会上责难共产党“运动过火”。4月1日,向海外归来、经停上海的汪精卫投诉共产党问题。4月2日,在中央监察委员会议上,讨论清除共产党的行动。4月9日,在中央监察委员会议上,抛出《共产党祸党证据及共产党在浙祸党之报告》,联合发表《护党救国》声明,倡议清党,提出197人建议看管名单。
这种大力的反共活动,直接推动并促进了蒋介石军队在4月12日对上海的我党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规模镇压。所以,这件事是先生一生污点,证据确凿、无法洗白。(顺带提一句,四一二时抓捕周公的26军师长斯烈是蔡元培的绍兴乡党、原光复会成员,不过放了周公的赵舒也是原光复会成员。加上军长周凤歧,四一二元凶部队其实是蔡的渊源呀!四一二幕后大佬,实至名归。)
四一二之后,蒋介石特设中央研究院这一机构安置蔡元培、李石曾等为清党出了大力的学界大佬,蔡任院长。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江浙财阀联姻迎娶宋美龄,蔡元培是证婚人。此时,蒋、蔡的关系达到顶峰。
“九一八”事变是蒋、蔡关系的一个分水岭。彼时,蒋不顾民族大义,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一贯反对专制独裁的蔡元培十分气愤。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杨杏佛遇害后,蔡元培仍以个人的力量尽力为之。
1935年,瞿秋白被捕后,受鲁迅之托,蔡元培在国民党高级人员会议上力陈瞿秋白是文学大才,反对杀害瞿秋白。这三人的复杂关系是,鲁迅是原光复会会员,又是蔡元培绍兴同乡,私交甚笃。瞿秋白与鲁迅是知音好友,在文学领域惺惺相惜,瞿秋白的一些杂文因不能发表而假托鲁迅之名发表,所以两人的文集有多篇是重复的。
其实,四一二之后,蔡先生可能也觉得杀的过头了,这些年一直在往外捞“共党分子”。从早期的朱义权、徐梅坤,到后来的杨开慧、李少石、罗登贤、陈赓、廖承志、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牛兰夫妇等人。虽然大多数都是别人请托到他处,但先生还是尽力忠人之事了。
1928年1月,在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词中,蔡孑民的一番话很符合他从拥蒋到离蒋的心路过程:“进取过激,是曰恶化。保守已甚,腐化是惧。”他之所以反共,是由于他站在中庸、中和的调和论的基本立场上,对他认为的“进取过激”政治所采取的对立行动,是他不愿看到阶级斗争。在他看来,蒋介石的政治动向尚未步入保守腐化阶段,还没有用法西斯主义来解释三民主义。正因如此,一旦当他发现蒋介石的政治动向趋保守腐化,即超越“中和”阶段而成为法西斯主义时,他即开始反蒋。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蔡元培避居香港,没有跟蒋介石政府到重庆去,正式与蒋介石分道扬镳。1940年在清贫中去世,身后事还是王云五筹钱帮办的。
应该说,孑民先生一生大才,爱国为民。只是在他那个时代,他理解的民不一定优先是工农,更有可能是士绅、市民等阶层,作为知识分子他更看重精英阶层的利益无可厚非,他有他自身合理社会秩序的理想和看法,既不同于国民党孙、蒋,又不同于共产党陈、毛。
即使抛开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即使抛开北大对共产党诞生的间接贡献,先生一生清廉自律、坚持个人理想、矢志不渝,称得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