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9月底以来,关于救市、预期、总量、地产、股市、几万亿……就像团团疑云,既笼罩在大国上空,也笼罩在每个心头。

多空双方,相遇在十字路口,不知互道了多少次SB。

经历了三年的跌宕起伏,接下来该怎么走,你心里有数么?

今天,

我想用一篇许久不写的“万字长文”,从更长线的角度跟大家探讨一下:

宏观、预与未来。

关于未来,请答应我——

投资于逻辑,而非投资于评价;

投资于应对,而非投资于预测。

全文很长,但没有废话。

如果有可能,请把此文转发给身边的亲戚和朋友,并希望他们对未来也能“心中有数”。

谨以此文献给乱纪元的时代,以及远在坦桑尼亚养猴子的非洲大狒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9月25日,距离美国大选仅剩6周。

白宫罗斯福厅的会议桌前,坐着即将离任白宫的美国总统布什、下一任总统的两党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以及国会参众议院的领导们。

他们正在围绕一份价值7000亿美元的巨额救市计划,争论不休。

八天前,也就是雷曼兄弟倒下后的第四天——

这份计划由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共同主导完成,并提交到了国会山。

这份巨额救市计划,在摆在白宫罗斯福厅的会议桌上,供现任总统、下任总统两党候选人和国会议长们讨论之前,保尔森和伯南克已经先后经历了——

总统办公室的质询;

国会山上议员们的质询。

民主党的议员们说,政府这是拿纳税人的钱去救贪婪的华尔街之猪们;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公开呼吁保守派议员千万不要匆忙通过该议案。

甚至,连保尔森所在的共和党内部,也有大量议员百般质询,像个叛徒。

相互拉锯期间,保尔森四处游说。

终于!

议案提出后的第八天,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9月25日早晨,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金融援助计划在国会达成原则一致,并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

上会!

此时此刻,

保尔森正在财政部的办公室里,与幕僚们一起,万分焦虑的等待最终的结果。

事实上,

两天前的那个晚上,高盛CEO劳尔森、AIG董事和通用总裁,已经通过电话集体向保尔森下了最后通牒:

再拿不到钱,哥们肯定要垮;

剩下的每一家银行和投行也都要垮,美国必将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

万分捉急的保尔森,本以为在国会已经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紧急会议上的各方势力会快速通过这份计划。

万万没想到,又发生变故。

反对与质疑的声音,再次出现——

援助计划这么整,是否花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联邦政府这么干,是否属于对私人商业的干预?

会议一直开到晚上10:00,决议迟迟无法通过。

不能再等了!

保尔森从财政部的办公室,一路冲进白宫的罗斯福厅,加入了谈判。

依旧没个屁用,依旧无法说服议员。

然后,会议的最后环节——

贵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财长、看似掌握着无尽财富、身高1米8的老小伙子保尔森,突然向民主党众议长佩洛西单膝下跪:

我求求你,不要驳回这个法案,请再给我一次说服他们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不是很感人?

然而,还是没个卵用。

被保尔森单膝下跪的佩洛西,脸都快笑成了菊花,乐呵呵的说:

老保同志啊,你跪我没用。

反对你议案的大多数,还是在你们共和党内部啊。

四天后,众议院还是投票否决了救市援助议案。

白TM跪了。

直至经过漫长的调整和博弈,美国国会才最终通过修改后的救市议案。

然而,

最终通过的议案,与最初的那份,已经差之千里。

故事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

鹰酱的体制是真好,啥事儿为纳税人考虑。 最初的议案通不过,是不想拿纳税人的钱救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分子。

你想多了!

“担心花纳税人的钱”,不过是个狗屁托词。

再给大家讲个更有意思的事情。

前面我提到,

共和党人的保尔森提出的议案,在共和党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

表面上看,共和党人质疑的原因是——

1、花纳税人的太多钱;2、对私人商业过多干预。

但是!

后期公开的资料显示,共和党人反对议案的核心原因是——

担心大选前的关键时刻推出议案,等于变相承认是小布什和共和党造成了本次经济危机,对后续的大选有影响。

为何共和党人后来又同意了救市议案呢?

因为之后通过的议案中,增加了一条为期10年、总规模152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熟悉鹰酱两党生态的朋友,看到共和党+减税,自然一切就懂了。这帮充斥着中小企业鸡贼资本家的共和党老右们,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忘了往自己兜里塞糖。

以上,

就是西方语境里真实的救市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远在坦桑尼亚养猴子的好友,跟我说过一句话。

西方语境下,每当经济遭遇重挫,需要站在三岔路口的做出选择时,九重霄的政客们每个人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没一个人愿意好好走。

就拿前面所说的2008年救市举例。

9月15日,雷曼兄弟倒下。

9月19日,财政部和联储拿出了7000亿的救市方案。

9月25日,国会一大早就达成了“必须要救”的一致性原则。

做决定快不快?

快!

这帮一手构建了现代货币体系和现代金融运转规则的精英政客、技术官僚和经济幕僚们,太清楚遇到重大挫折,站在三岔路口时,该选择哪条正确的路,该选择哪些工具包。

然而……

道路选择好、工具包组合好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博弈和妥协期。

你要上国会!

国会山上,每个西装革履的议员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团体,他们分别站在程序正义和道德正义的制高点上,对议案的每一条提出“看似大公无私,实则聚焦自身利益和符合团体利益”的质疑和质询……

你要说服、博弈、妥协、修改、调整!

你要上白宫!

总统办公室里,紧皱眉头的幕僚、沉默不语的总统,看着口若悬河、唾沫星子乱飞的你。你考虑的是,如何让国家快速走出这场危机。他们考虑的可能是,别影响选情。

你要说服、博弈、妥协、修改、调整!

你还要说服共和党内的兄弟们。

本以为,自己人好说话。谁跟你是自己人,我们代表的是基本盘的利益。反倒是你这位同志,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别总盯着当下的局面,多考虑一下咱内部基本盘的利益。

你要说服、博弈、妥协、修改、调整!

回想起那段贵为财长的岁月,保尔森曾在《峭壁边缘》吐槽过一句话:我再也不想过那种早晨一睁眼,就发现自己还是财政部长的日子了。

老保同志说,

还是在高盛当CEO时最快乐。

讲了这么多,其实我既不想,也不希望你去评价:鹰酱这套体系的好或者坏。

娃哥只是在阐述一个现实——

西方语境下,救市的本质是游说。

做出“要救”的决定很快,这来自于本能判断; “具体怎么救”的议案落地,却充满游说的博弈与妥协。

游说、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是什么?

不确定性!

——政策的不确定、总量的不确定、需要支付多大代价的不确定、需要花多少钱的不确定、利好的具体落地点不确定、最终的受益群体不确定……

最初拟定的方案与最终落地的方案,可能是天差地别。

接下来,

关键的部分来了!

正因为西方语境下的如上特征,才造就了国外的机构、投行、专家学者,乃至一大票饱受西方经济学浸淫的专家学者们,在直面经济低谷、救市政策发力时——

尤其在意,确定性!

尤其在意,具体的量!

尤其在意,政策包里到底要装多少钱!

尤其在意,把钱花到哪里去的政策逻辑性!

政策细则公布的越多越好,这样确定性才强;政策打出的量越大越好,这样才证明决策层的决心;政策包里装的钱越多越好,这样才证明能救起来;政策逻辑讲的越清晰越好、把花钱的地方讲的越明白越好、甚至最好把各个领域要花多少钱全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证明政策延续的确定性……

否则,

就是不及预期。

西方语境之下——

没有细则,等于没有确定性;没有细节,等于没有延续性;没有具体量,等于没有大决心。

你看,

自926政策转向以来,国外机构、投行、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那帮饱受西方经济学驯化的专家们,不仅每天都在要细节、要具体量、要政策细则,还要决策层必须讲清楚每个环节怎么救、花多少钱救……

不怪他们太较真!

因为,在西方的游说体制下——

你没有这些东西,就等于还没有游说成功,还没有经过博弈妥协,还没有确定性。

这叫什么?

西方体系独有的局限性。

但是!

下面这句话,你们一定要牢记:

西方视角的局限性,一旦进入东方叙事环境中,不仅难以适应,而且致命。

东方叙事中的救市,不是这么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6月底,汶川地震的救援刚刚稳定。

神色严肃的一行人,抵达了江苏无锡国棉一厂的大门前。

这行人中,

有时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还有另一个熟悉的身影:刚从汶川现场回来的国务院温总理。

彼时,美国金融风暴已经跨过太平洋,席卷到了我们这个东方大国。

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值:进出口总额/GDP=58.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时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先生说,

前往无锡视察前,不断有简报和信息反应纺织全行业亏损,出口出不去。出口型企业停产、关门、倒闭,工人下岗失业。

无锡国棉一场的现场座谈会上,总理问厂里的领导:你讲讲纺织工业怎么了,出现了什么问题?

厂领导说了一段话:

现在的纺织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难的一年。

经营转恶,是从2007年底开始的。一夜之间,出口几乎完全出不去。纺织业严重依赖出口,出口量占总销量的三分之一。我们无锡国棉一厂是全国纺织的排头兵,我们是这样,可想整个行业是什么样。

离开无锡后,决策层又去考察了汽车行业。

然后发现,

汽车工业在2008年的7-8月,也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

包括当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信行业,中国电信的净利润一度大跌95.89%。

一句话总结,

大洋彼岸的那场风暴,对当时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

越来越多的行业,正跌落进旋涡中。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

要救市了,该出台4万亿一揽子政策了!

错!

大错特错!

危机的确是2008年上半年出现的,但2008年上-2008年底,我们所有的政策出台都呈现出明显的:散点感。

比如,

调研过程中,发现纺织工业的困境,就先后做出了出口退税一次、两次、三次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

比如,

调研过程中,发现电信产业的困境,就先进行电信行业重组,又提前一年宣布发放“3G牌照”。

比如,

调研过程中,发现汽车工业的困境,就落地了“1.6升排量以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

也就是说,

2008年底之前,我们并不存在系统性救市,而是:边调研发现单点问题,边出政策解决单点问题。

直至2008年11月的国常会上,才确定了系统性救市的主基调。

主基调的原话是——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财政政策从“稳健”到“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到“宽松”。与此同时,还公布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进行逆周期调节,防止经济增长失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同样面对经济受挫,我们与鹰酱的第一个不同在于:

鹰酱定方向,定的快。

兔子定方向,定的更审慎。

——鹰酱从危机出现,到决定救,用了10天时间。

——兔子从危机出现,到决定救,需要更系统和更全面的视察调研。

记住!

这是中美应对危机时的第一个不同。

Ok,

咱们继续说第二个不同。

2008年11月的国常会上,只提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请注意!

关于这十项措施具体要直接投入多少资金量,当时的会议上并未提及。

根据李毅中先生回忆,

2008年底出台的投资拉动政策,开始只是提出在2008年4季度先拿4000亿元。

然而,这个资金量显然不够。

以至于,

当决策层提出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时,财政部已经捉襟见肘。时任财政部长的谢旭人先生,曾对提出建议的李毅中说:

毅中,你别再出主意了,我兜里没钱了。

4000亿不够怎么办?

经研究决定,把财政敞口扩大!

——中央财政先拿出来10800亿,直接投向前面提到的十项措施中。根据发改委当年的测算,预计未来可带动地方城市、城投平台和民间机构,合计4万亿的总投资。

于是,

这才有了“四万亿救市”的口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明白没?

当年的“4万亿”中,真正确定的直接投资只有1万亿,剩下的3万亿是后期带动投资的总额。

接下来,更有意思的来了!

后续一揽子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发现单靠现有的“四万亿政策”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怎么办?

加量!

于是,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加量政策——

比如,连续性的降准降息;

比如,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扩大家电下乡的力度;

比如,2009年一口气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给予各种补贴……

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实际支出的量是多少呢?

据后期统计,

最终的实际直接支出,大约在8-10万亿之间,所带动的总投资规模预计在20-30万亿。

朋友们,又发现了什么?

咱们的一揽子政策出台时,只给了个四季度的量:4000亿;后来,增加到直接投资1万亿,间接带动投资3万亿,合计4万亿;最终实际支出,大约8-10万亿,间接带动总投资规模30万亿。

0.4万亿、4万亿、8-10万亿……

对!

咱们的油门是一脚脚踩下去的,一直踩到救起来为止。

这就是我们与鹰酱面对危机时的第二个不同:

方向确定后——

鹰酱在具体的量和具体的细节方面,要经过多方利益的游说、平衡、博弈和妥协;

兔子只要确定救,就不再纠结于量,纯是一批批的增量政策,一直到救起来为止。

再给大家说个更有意思的事情。

此前,很多机构和经济学者一直在揪着一个问题:你的钱该怎么花?准备投向哪些领域?这些领域分别会得到哪些增量政策?

我给大家说个数据吧。

根据2008年一揽子政策的最初设计,基建投资的总规模预计占比是4-5成。

那么,实际最后呢?

基建总规模,投资占比超7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笑的是——

到现在这帮机构们,还总在问量量量、计划计划计划、用哪个工具、哪个工具、哪个工具。

哪有什么量?

花到救起来为止!

哪个工具好用,就用哪个工具!

我和远在非洲养猴子的那位同学,曾达成过一个形象的共识。

如果把救市比作是一群人开着车在路上跑,突然前面有个大坡,该怎么办?

西方语境下是——

大家快速决定必须要冲过去。

但具体怎么冲,有人说要先踩油门,有人说别踩那么重,有人说油门踩太多费油。

还有逼在角落里小声说,能不能绕过去。

东方语境下是——

大家先商量调研下要不要冲,上面大手一挥说“冲”,那就只剩踩油门了。

至于踩油门的过程中,要耗费多少成本、费多少油、付出多少代价,那就是个数字。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句话:

西方视角的局限性,一旦进入东方叙事环境中,不仅难以适应,而且致命。

为啥难适应?

你想着这才刚决定要冲,踩多少油门、踩多大油门还没定,离越过山丘还早。

殊不知——

从上面喊“冲”的那一刻起,脚已经暗搓搓的脚干到了油箱里。

你还在问,要踩多重?得要踩多少下?会不会费油?

多余!

有多重踩多重!

站起来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远在非洲养猴子的那位同学,多次跟大家强调过一个观点:

东方语境下,态度最重要,量不重要。

这个观点的支撑,就是本文上半部分的所有论述。

事实上,

每一次救市,我们大都如此走过。

可能会有人说,

这不是玄学么?

——似乎只要上面说救了,就不用管什么政策逻辑,也不用管什么落地细节,更不用关心什么规模总量。

对于普通人来说,该怎么应对?

——如果以上都不重要,我怎么判断救起来了,怎么判断政策的落点和力度?怎么根据政策落点和力度,去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也就是说,

针对东方语境下的救市,普通人该怎么办?

Ok,

那咱们就来说实操。

先记住下面这句话:

东方语境里的救市,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切的前提,都是“救起来”。

怎么去理解呢?

其实,

就是下面四句粗暴的话:

1、救或不救;

2、问题在哪?

3、能救哪些?

4、什么工具?

是不是更懵逼了?

别急!

咱们还是以2008年为例,保准你听完就清晰。

第一步,救或不救。

关于这点,咱们比较审慎,也最难。

往往需要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再经过自上而下的基层视察,要等到搞清楚当下问题的全貌之后,才会做出“救或不救”的判断。

就好像,

2008年11月的国常会出台政策之前,有长达五个月的沉寂期。

在此期间,决策层频繁视察调研。前面我们也提到,关于无锡国棉一厂的视察和座谈会。

你再回想一下,

这次9.26会议官宣救市之前,最高层去了哪里?

是不是也去了一趟西北?

第二步,问题在哪。

确定了“要救”之后,也经过了下基层的视察,自然就了解问题在哪。

以2008年为例,问题在哪?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给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大的创伤。

找到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

既然经济结构依赖外需,出口又受损,那解决方案无非就是围绕下面三个,一一去救:

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产业转型。

先救哪个?

第三步,能救哪些?

咱们前面说过,最初咱们在2008年底也花了4000亿,尝试提振了出口受损比较严重的十大产业,也通过财政补贴,尝试促进了消费。

然后,发现钱不够花,起效太慢。

立即追加直接投资,并把扩大基建作为主力,提高基建投资的占比。

经过调整,发现真的有效。

那就踩油门,继续干!

基建投资的占比,从4-5成提高到7成以上。

对!

这就是东方语境下救市的灵活性。

一切以“救起来”的核心目标,能救哪个救哪个,哪个最快救哪个,哪个最出成效救哪个。

补贴消费起来慢,那就用基建投资拉内需;

产业转型节奏慢,那就用基建投资给产业订单。

不纠结细节、不在意总量,紧扣核心目标,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四步,什么工具?

用什么工具,取决于哪个行业起来快。

哪个行业起来快,就围绕这个行业,给最有利于它的工具。

2008年初期,为了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尝试给了一系列相关补贴、贴息、减税和再贷款工具。

进入09年中,一旦发现基建拉动作用最强,就全换成有利于投资的工具包,一口气全招呼在基建上。

降准降息、地方平台融资、PPP投资……

讲到这里,你就清楚:

什么叫“东方救市的实用主义路线”?

一切以“救起来”为先。

没有量的限制,计划随时调整。

用最见效的工具,集中力量,救能最快救起来的。

有没有代价?有没有后果?

当然有!

但是,大家要记住一句话——

任何经济刺激计划,都没有无痛的选择。

你如果羡慕西方语境下的救市,就去看看90年代的日本。

——去看看它是如何在西方那套语境下,反复犹豫、踟蹰、博弈、妥协,纠结于踩多大油门、踩多少下油门,进而一步步错过最佳的时机,最终陷入失去的20年。

另外,

作为一个普通人,

请不要去评价东西方语境的好坏,也不要去评价任何经济刺激方案的好坏。

其一,它们都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与限制;

其二,个人好恶只能影响你的投资判断。

讲到这里,

该给出第一句我奉为圭臬,并时刻自醒的交易纪律:

投资于逻辑,而非投资于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Ok,

当我们知晓了“东方救市的实用主义路线”,就能以这条路线为基准,去审视当下及未来。

针对2024年的当下,

第一个问题,救或不救?

答案已经不用多说,

救!

第二个问题,问题在哪?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大碗还是其他机构、专家和平台,都已经讲过了无数遍当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借用华创证券首席张瑜女士的总结——

当下经济的三大问题是:

1、资产缩水+预期走弱,加速经济放缓。

自2022年以来,不动产和权益类市场的深度调整,让居民的资产价格狠狠往下跌了一大截。资产的缩水,加剧了居民端的消费和投资预期走弱。居民消费和投资的预期走弱,又进一步拖累了经济层面。

2、经济放缓+资产缩水,强化预期走弱。

经济放缓所造成的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放缓,强化了预期走弱的趋势。

居民资产价格缩水后,也进一步削弱了预期。

3、经济放缓+预期走弱,加速资产缩水。

经济放缓,居民和企业收入放缓。预期自然走弱,就更不敢投资消费。两者叠加,资产价格自然就跌。

以上三大核心问题,归因到三个词上,就是——

资产、预期、经济。

先救哪个?

第三个问题,能救哪些?

再次提醒:

这部分内容,是全文最重要的核心,一定要耐心看!

1、先说资产。

当下中国居民的总资产规模约为700万亿。

其中,房产400万亿,存款145万亿,股市80万亿,银行理财27万亿,公募基金27.69万亿,保险25万亿,私募基金20.28万亿,信托23万亿。

也就是说,

中国居民资产的6成,都在房产上。

这还不包括很大一部分信托、理财和股市的底层资产,还是房地产。如果加上这部分,则至少在7成以上。

换句话说,

救资产,要先救房产。

那么,

影响房产价格波动的五大因素是什么?

政策限制:限购、限价、限贷、限售等一系列政策。

信贷政策:首付比例、银行贷款利率这些。

供需关系:也就是各个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的库存堆积量,以及库存去化周期。

地价之锚:也就是土地成交情况,尤其是成交楼面价。

居民意愿:也就是有多少实际购房需求、居民收入情况,以及资产价格变化。

Ok,

关键的来了!

影响房价波动的五大因素中,

政策、信贷、供需和地价都可以旱地拔葱,人为快速解决。

比如,

政策限制和信贷政策,直接打开就好,该取消的取消,该降低的降低。

事实上,现在已经落地。

比如,

供需关系,可以通过财政扩张来逆转。先发一波专项债券,再收储一波商品房和闲置土地,再搞一波城中村拆迁和货币化安置,直接人为削减存量,减少库存去化周期,改变供需关系。

事实上,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比如,

地价之锚,也可以通过财政扩张来推高。给银行注入资本金,放大银行信贷能力,打开开发贷,直接把大水管子接到房企的屁股上,让他们冲击市场去拿地,推高地价。

事实上,最近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也在好转。

唯一不好解决的,就是居民意愿。

但这个怎么说呢?

一旦资产价格在上涨周期内,一天一个价。在一线和强二线这种住房自有率不高的城市,也能变相催生出更多的购房意愿。人嘛,买涨不买跌。

注意!

我说的是一线和强二线哦。

2、再说经济。

关于左右经济增速的三驾马车,大家比我都清楚:外贸、投资和消费。

外贸……

呃,脱钩之下的不确定因素太大,算了。

那么,

能动的只剩下投资和消费。

那么,

影响投资和消费的两大主体是谁?

居民和广义政府。

居民的消费和政府的投资,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扩张。 企业的投资扩张,又影响着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反向决定居民的消费。

那么,

居民消费和政府投资的扩张,能不能解决?

能!

靠什么解决?

财政扩张!

发专项债,一边补贴居民消费,一边扩大政府投资,进而催生出更多订单。有了订单,企业就扩大投资。企业投资扩张了,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就稳住了。

居民就业和收入稳住了,整体的消费和投资就改善了。

3、最后是预期。

我们天天提预期、预期、预期,到底什么是预期?

有没有预期的可量化数据?

有!

价格指数,

也就是PPI和PMI。

PPI和PMI,就是最能直接反应预期的两大核心数据。

那么,

预期、PPI、PMI能否像投资和资产一样,旱地拔葱、人为解决?

很难!

这玩意儿只有等到资产价格回归、消费数据复苏、经济放缓扭转之后,才能看到彻底的改善。

好,

关于能救哪些,答案已经清楚。

首先,资产方面,能救政策、信贷、供需和地价。

至于居民意愿,也可通过做高资产上涨,在一线和强二线催生出一批。

其次,经济方面,能救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

以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促进企业投资扩张;以企业投资扩张,反哺居民消费。

看起来问题很复杂,实际能快速见效的就这些。

接下来,

就是怎么救的问题了。

第四个问题,什么工具?

还能有什么工具?

只剩财政扩张一条路了。

财政扩张→政府支出→催生订单→企业投资→居民收入→消费和投资改善;

财政扩张→发专项债→收储土地和商品房+货币化安置→→削减存量→削减库存周期→改变供需关系;

财政扩张→发专项债→给银行注入资本金→放大银行信贷能力→扩张房企拿地能力→推高地价锚;

财政扩张→做高资产价格→放大居民消费预期→投资和消费改善;

这还说啥呢,回归到东方救市的实用主义路线。

一切以“救起来”为先。

能救的就剩下资产、投资和消费,重点在资产和投资;

能用的工具,就剩下财政扩张。

那就踩油门干吧。

你瞧,

自9月底以来,所有的发力点几乎全是:财政扩张,做高资产价格。

还是那句话,

东方实用主义救市里,

一旦确定要救,一旦找到能快速救起来的领域,一旦确定好最好使的工具,就只剩下一句话:

站起来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的总结来了!

即将到来的2025,普通人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

怎么去判断救到哪一步了?怎么去找到救市的机会?怎么去确定救起来了?

怎么去判断蹬到哪了?

娃哥给大家总结了四个判断步骤——

第一,救市不看量。

不要去盯着今天开了什么会、明天要出什么政策、后天又给了几万亿……

不重要!

你就记住,一切以救起来为先。

能救的只剩下资产和投资,能用的只剩下财政扩张。

什么量不量,反正都是站起来蹬。

花多少是多少,花到救起来为止。

第二,关注财政扩张。

前面已经说过,能用的工具只剩下财政扩张。

财政扩张,是一切救市政策的发动机。经济与资产复苏节奏快慢,与财政扩张启动的快慢呈正相关。

经济与资产复苏,先看财政扩张。

财政扩张怎么看?

请记住下面这句话——

财政扩张看大省,大省扩张看表外。

所谓大省,即6个头部大省,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

所谓表外,即预算外扩张,即地方城投的信贷扩张。

也就是,

重点在6个头部大省的地方城投信贷扩张。

下面这张图,是2023-2024六个头部大省的预算外扩张情况。

怎么说呢?

今年前9个月,全是收缩的;今年10月份,也就是926会议后,才真正发力。

这也就能解释,

为什么虽然从去年底都在喊救市,但为啥今年10月份才能看到数据层面的小幅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关注一线资产表现。

财政扩张,只是工具。

它的关键目的是——

通过收储土地和商品房和加大拆迁货币化安置,来改变供需关系。通过扩张信贷能力,来推高地价锚。通过供需关系改变和推高地价锚,来做高资产价格。

最终,通过资产价格回归,来改变消费预期。

资产价格变化,才是关键的第二步。

怎么去判断资产价格变化?

请记住下面这句话——

消费预期看资产,资产表现看一线。

一线城市的资产价格回暖,是居民资产价格复苏的前提。

只有一线,暂时不用担心人口流入的问题;

只有一线,暂时不用担心产业衰退的问题;

只有一线,暂时不用担心供应过剩的问题。

那么,

当下一线城市资产价格的表现如何?

北上广深,成交量回暖;

北京广州,成交价暂时未变;

深圳上海,核心区成交价复苏上行5%-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

一线城市的量价齐升还未出现。

当一线城市还未量价齐升——

一方面,说明二线还早着呢;

另一方面,也说明救市还未打透。

政策还会继续站起来蹬。

第四,关注PPI指数。

财政扩张发生,一线资产价格回归,只是救市的前两步。

想要彻底走出当下的困境,彻底走出经济、资产和预期的三重螺旋下跌,有个重要的标志:

PPI指数同比回正。

这是中国经济宣告走出通缩泥潭、二三线城市房价逐步解套的核心标志。

下面这张图,是PPI的数据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呃,

目前距离回正,可能还有一段时间。

以上就是这轮救市的政策轨迹和节奏判断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以上,可能还是有人会比较懵。

Ok,

吃饭喂到嘴。

最后用三个问题,回答心头的懵!

第一,救到哪一步了?

1、已经确定要救。

2、已经筛选好能救的领域:投资、消费和资产。

3、已经选出能用的工具:财政扩张。

4、已经在10月份,陆续用上如下工具:

6个经济大省的表外扩张,慢慢启动;

楼市调控政策和信贷限制政策,已经取消;

水管接到了部分房企身上,房企融资和拿地节奏复苏;

水管接到部分城市的货币化安置,拆迁户的需求正在释放……

用上工具之后——

一线城市的市场,全部成交量回暖,沪深量价回暖。

二线城市的市场,只有等到一线全部站稳量价回暖之后,才配谈复苏。

第二,还有没有后招?

呃,

本文上万字论述的最重要核心是什么?

接下来,

全是站起来蹬,

蹬到救起来为止。

放心,

全是后招,离脚从油箱离拔出来还早。

第三,该买还是该卖?

根据当下的财政扩张节奏和楼市市场表现,买卖建议如下——

1、一线城市买;

讲原因,很冗长。反正看到财政扩张出现,就是一线买点出现。

2、二线省会不卖不买;

实在要买,就等一线量价齐升再说。

3、剩余城市只卖不买;

剩下的三四五线城市,只能等到PPI连续回正站稳,一二线全部量价齐升,才能谈止跌。在此之前,全是卖点。

讲到这里,

可能会有人再次问出那个问题:

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一线城市量价齐升,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二线城市?

什么时候才能等来PPI的连续回正站稳,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三四五线城市?

关于这些问题,

我想给出第二条奉为圭臬,并严格恪守的交易纪律:

投资于应对,而非投资于预测。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不要去预测一线城市什么时候量价齐升;而是等一线量价齐升出现,再去着手二线城市的购入。

不要去预测三四五线城市什么时候回暖;而是看到PPI连续回正、一二线量价齐升后,再去考虑停止卖出。

大概就是这样。

还是留个二维码吧。

万一以后心血来潮,还想写这样的长文,就放在朋友圈私发了。

加好友,才能看到。

长文还没完,感谢您看到这里!

正基于,

投资于应对,而非投资于预测——

大碗才坚持“仰望星空,脚底沾泥”的价值观,坚持一线实地调研。以纯一线的市场数据,作为应对一切的基础。

大碗新一轮的城市考察已经启动!

目前团队已分别抵达西安和郑州,进行为期15天的城市考察。

本周日(12月8日)下午,

大碗将在西安举办一场线下分享——

2025年,宏观市场怎么看,西安和郑州楼市怎么走?

纯一线数据、纯干货分享。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填写相应表格,报名或了解线下活动详情。

PS:

大碗大会员或大碗299会员,免费参加。

会员朋友们,快到碗里来。

置业逻辑:

环京:|||

武汉:城市分析

长三角:

大湾区:

沈阳:||

大连:||

其他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