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孔子时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创新,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礼乐文化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力量。“弦歌不辍”不仅是对传统礼乐精神的坚守,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提起礼乐之源,自然绕不开孔子。这位春秋末年的智者,在曲阜(古称东鲁)这片土地上,以他的深邃智慧,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倡导以礼乐教化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他亲自编订的“六经”中,《礼》与《乐》如双生子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论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强调礼的实践,他与弟子们一同演练礼仪,将礼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自孔子以降,礼乐文化在东鲁乃至整个中国如星火燎原般传播开来。从汉代的太学,到唐宋的书院,再到明清的私塾,礼乐教育始终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秋风起时,曲阜孔庙便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这是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礼乐文化的最高致敬。参与者身着古装,遵循古礼,奏乐、献花、读祭文,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礼仪之美,更成为了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保持礼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曲阜尼山圣境给出了生动的答案。这里集中水幕、喷泉、激光、音乐、3D影像等全新的多媒体艺术和技术成果,创新表达传统文化,将圣贤周游列国等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经典融入,极具视觉冲击力,美轮美奂。同时,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让“明礼生活方式”回归当代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山圣境金声玉振演出、光影水秀 图源:尼山圣境

除此之外,礼乐文化的创新实践也在山东的校园内悄然展开,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将礼乐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济宁市的一些中小学校内,开设了礼乐课程,通过教授传统礼仪、演奏古典乐器、学习诗词歌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礼乐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将礼乐文化与数字经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径。一些文化创意企业,以礼乐文化为主题,设计文创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深刻理解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庄子·秋水》中记载:“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这一典故彰显了孔子即便身处困境,亦不失礼乐之风的坚韧与从容。正如孔子所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既是对周礼乐文明的深深敬仰,也是对今天应秉持文化态度的启示。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礼乐文化已经成为穿越时空的璀璨智慧,促进全球人类文明的深度交流与互鉴。未来,让我们以礼乐为桥梁,连接不同文明,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让这份古老而又常新的智慧,在全球化的今天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中国山东网

编辑陈吉康 见习编辑:张硕

复审|张侃

终审|王蒨

更多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