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干货——审计报告中常见“废话”,最好少说!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序:审计报告需要全部由干货组成吗?
并不是!
适当的水分确实能够让报告读起来更生动,更丝滑,也更易于理解。
但编制者往往不理解“水分”的作用,反将其当成了主要成份,认为这些水分是报告基本组成部分,也能让报告显得更高大上、更专业,更能体现审计人员的努力!
1.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依据
比如: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依据《会计法》、《税法》等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对公司的审计。
高大上吧?
在开展内部审计时,这些法律法规不能说毛儿用没有吧,但也没几个人会真的翻开这些龟腚瞧一瞧。
事实上,审计依据一直是企业内部制度、老大规矩和公司利益。
在审计报告里扯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装裱一下门面!
如果只是一两个审计报告里有这些操作倒也无所谓,要是所有审计报告都这么弄,当其当成“格式条款”,那就是标准的把水分当主食了!
食之无味!
2.免责类的说辞
现代内审所用工具,基本上都是从外审延伸出来的,也有很多内审师是外审出身,所以,他们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参照外审的报告。
其中最有外审特色的一点就是:免责声明。
如:“我们依据XX经理提供的解释和说明,做出如下判断”,意思是“他们说的,不关我事儿!”
“相关数据和信息全部来自财务部,如数据有问题可能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相关审计程序未发现问题,但我们不保证无错误和欺诈行为!”
“受审计范围所限,审计结论不具有通用性!”
等等。
这些话看似也没什么毛病,又能让自己更安全,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说不说,该担的责任还得担,还让领导觉得你没担当。
总之,废话一箩筐!
3.描述审计方法
如果只在审计报告开头处,说一下:“我们通过检查、面谈、观察、数据分析等审计法,对....进行了复核”,倒也正常。
能让一些内行人或领导看看你是怎么做事儿的,有没有做到位,从而增加一点点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但是,如果你任何一项审计业务,都描述一遍你是怎么开展审计的,都采用了哪些审计方法,那就是废话连篇了。
“通过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XX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
“我们通过与XX面谈,与XX会谈,了解到.....”
“我们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对某类业务进行全面评估......”
报告使用人想看的是你给出的结果,而不是看你使了哪些手段,不管黑猫看猫,逮到老鼠才是好猫!
逮不到老鼠,你展示再多的十八般武艺也没有能砸到人的板砖有用!
4.描述太多审计程序
如果你写的是分享审计经验的文章,可以将具体审计程序讲一讲,供大家参照,但如果你把审计报告编成了“审计程序”和审计过程,那就走歪了!
审计报告虽然也需要可阅读性,但也不必像侦探小说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地引人入胜。
比如:“我们通过观察...业务,发现...异常,然后通过与...面谈,了解审计线索,通过查找...证据,分析了...数据,发现...管理问题。”
通篇下来,一多半讲的都是叙事过程,也都是水分!
5.邀功的描述
谁都喜欢邀功劳,审计也一样,但也没必要在审计报告中表功!
比如:“我们对仓库进行了五天的盘点,完成了....”
“通过我们的认真分析,...”
“审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一同研究和开展了....”
这些将审计人员的“努力”编入到审计报告,哪怕做的天衣无缝,也不见的能起到表功效果,甚至可能成反效果。
6.语言描述中的赘语
“作为2025年的审计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重点开展了对...的审计”,
哪项审计没有计划?计划外的审计事项你在报告开头说一下立项来源也就算了,计划内的工作任务也要说一遍,描述具体事项又要说一遍?
“通过XX证据,我们得出....”报告里写的问题肯定有证据。
“通过...我们发现....”、“审查表明....”你写的结论就是你的发现,这些话说不说都一样!
“我们仔细复核了150个风险点,我们审核了80道业务程序,然后...”,如果不是为了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项占比:X%),那么,这些审计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描述也是废话!
有些废话是故意的,为了灌水,为了某种目的,或为了表达某些隐蔽意见或情绪;
也有很多废话则是不经意的,比如:对职责的过分描述,他们该干什么但没有干或没做到位,把职责当成的“审计标准”。
有一些“正确做法”的审计标准,也不需要在报告里描述。
因为在组织内控环境下,基本上所有员工都拥有统一的好坏认知,统一的叙事背景和假设,那不需要将这些“共识”都编入报告。
结语
上文所说的“水分”并不是绝对不能掺,而是要有节制,要少掺!
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下,其掺水的比例和频率也会有所不同,大家要因地制宜。
亲,多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