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庭笈被活捉,通过广播劝妻子“别去台湾”,此后全家命运如何?
无所也不能
2024-11-30 16:19山西
“有些故事,直到最后一刻,真相才会浮出水面。”这句话或许最能形容郑庭笈的命运。
身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转折。
当他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活捉时,一场让人难以置信的广播语音成为了他与亲人命运的最后一线牵引。
在那一刻,他通过无线电发出了简短却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别去台湾。”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深意?郑庭笈的命运是如何从这一瞬间改变的?而他身后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又让这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跟随故事的展开,你将看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抗争,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无声悲歌。
1948年10月28日清晨,国民党第49军军长郑庭笈,在辽沈战役中被活捉。这一年,他43岁。
晚年,郑庭笈曾撰文回忆他这一天的心情,他称:
此时,我完全陷于绝望的阴雨凄风里。打败仗是军人的耻辱,而这一耻辱的最大内涵是:我半生的戎马生涯以失败告终了!将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是的,这位曾经无限风光的国军中将此时是绝望的。
以至当我军干部一片好心地让他换下单薄的国军军服,穿上暖和的棉大衣时,郑庭笈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只待一死,冷又何妨!”
在当时的郑庭笈看来: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就穿着国军军服吧,也算是为他们那所谓的“党国”尽忠到底了!
十几天后,郑庭笈跟其他战俘一起,被送到了哈尔滨,进入了东北解放军官团。这里,关押着很多早前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
与郑庭笈早前想象得不太一样,这里不像监狱,虽有围墙但院子里空地很大。他走进大门时,看见战俘们有的在院子里散步,有的在闲聊。
见到昔日的同仁,郑庭笈不知道该说什么。也就只有到这时,这些当年曾为了在老蒋面前邀功而互相算计的将领们,才不会一见面就吵。就这样,心情复杂的郑庭笈开始了他的战俘生涯。
对待这些国军军官们,我军的政策很明确:希望他们能通过写信及对外广播等方式,劝前线的国民党投诚,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他们如果愿意配合,我军欢迎;他们若是不愿意,我军也绝对不逼迫。
郑庭笈进去的第3天,团里的何政委就找他谈话了,问他:你是否愿意给你那位在94军当军长的族兄郑挺锋写封信,劝他别再抵抗?
郑庭笈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马上拒绝,他陷入了挣扎和犹豫中。
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和郑挺锋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如今自己已成了战俘。郑庭笈知道:就算自己不劝郑挺锋投降,他也离战败也不远了。毕竟,解放军有多厉害,他自己已经见识到了。
思考了许久后,郑庭笈还是决定动笔写信。
可能有朋友读到这儿会觉得很奇怪,这郑庭笈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吗?刚被抓时,他不是连国军军服都不肯脱吗?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发生在一代名将郑庭笈身上的这些事:他为何会突然有所转变,不但劝兄弟别抵抗,还通过广播告诉妻子“别去台湾”?妻子是否听了他的话?此后,他们全家的命运如何?
一:他为何会转变?
如果说郑庭笈的转变是因为胆小,显然是说不通的。
毕竟,郑庭笈在抗日战场上有多不怕死,日本人清楚,他的老上级戴安澜将军也清楚得很。而这,也是他被俘虏后,我军会处处善待他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只需要用3件战事来说明:
第一战,1937年10月,忻口喋血之战。
当时,郑庭笈还只是个少校营长,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人,他一步不退,最后身中数弹,命悬一线。捡回一条命后,郑庭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重生。这一年,他32岁。
第二战,1939年,血战昆仑关。
当时,日本人出动了所谓的“钢”军,郑庭笈带伤不下一线,率部击毙日军名将中村正雄,震惊日本朝野,郑庭笈一战扬名。这一年,他34岁。
第三战,1942年远征缅甸。
当时,戴安澜曾在沙场上立下遗言: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5月中旬,戴安澜身受重伤。副师长郑庭笈一面率部突围,一面照顾戴安澜。戴安澜临终前,把郑庭笈叫到身边,要求他:一定要把兄弟们带回国。此后,临危受命的郑庭笈终于在血战数日后,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带着戴安澜的棺椁回国。这一年,郑庭笈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