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面对死亡的时候,艺术大师也不例外!

与平凡人不同的是,艺术大师在离世之后,还有书画作品可以流传,供后人瞻仰学习。

这些作品,可分为几个时期,如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等。搞过收藏的人都知道,书画大师中晚期的作品,尤其值钱!

为什么?

有句老话:酒是陈的香。书画也是如此,越老越值钱!

正所谓:人到晚年,越画越值钱!你没见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哪一幅不是天文数字?

但是......

看了这俩字是不是心“咯噔”一下,难道还有比这更贵的?

这话说对了!还有一个时期的画,更值钱!

哪个时期呢?

就是书画家临终前所做的最后一幅作品,称为“绝笔”!

那么,为什么“绝笔”这么受人追捧呢?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一是有相当高的纪念意义;二是从此之后,再无大师的作品问世了!三是有些作品,是大师弥留之际所作,处于无意识或意识不清醒的状态,完全依靠本能或潜意识创作,彻底摆脱了章法、规矩、技巧的束缚,真正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的作品,要么给后人巨大的启发,要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留有无数想象空间。

所以,有什么理由能让“绝笔”不值钱呢?

1. 王国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的“头衔”有很多,如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等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术大师。1927年6月2日,他纵身一跃,殒命昆明湖。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的惊世遗书,也是留给后人的“绝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遗书原文:“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藳(gǎo)葬于清华茔(yíng)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犇(bēn)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遗书,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此遗书法度谨严、气清质朴、平静泰然,真正称得上字如其人。

2. 李叔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叔同,著名书法家、音乐家、美术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晚8时,李叔同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安详圆寂。临终前3天,他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悲欣交集,见观经。”七个字的墨色,由润而枯,一气呵成,到“见观经”三字时,墨汁耗尽,用枯笔皴(cūn)擦,最后却蘸墨,在下面画了一个饱满的圆圈,接着用小字书写日期,墨色同样丰满。按常规,日期应在左下角,不知为何要写到右上方,难道是为了布局平衡还是下方无处可写?让人疑惑!

这件绝笔手迹,幅面小,未盖章,与弘一法师以往中规中矩的作品大不一样。“悲欣交集”四个字,似乎是为众生依旧沉沦生死之苦而悲伤,为自己即将脱离“苦海”去往极乐而欣喜,小小一纸“绝笔”,竟别有一番撼人心灵的力量。

3. 齐白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医院去世。弥留之际,他艰难提笔,画了一幅自己生命的谢幕之作 ——《葫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葫芦》,被称为齐白石的绝笔。据说,一天早晨,没人搀扶,齐白石自己从卧室踉踉跄跄地走进画室,站在桌前,画了这幅画。

据李可染回忆:当时齐白石已经糊涂了,不知道“九”字该怎么写,到了“岁”字,直接写错了。他完全是凭自己的直觉画画,开始时,用黄颜色画葫芦,画了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两个,紧接着画叶子的时候出错了,把叶子画成了葫芦形状,而且在葫芦留白处冒出两笔淡墨,看上去像破了两个洞,最后画藤蔓时,又恍惚了,画着画着又画成葫芦了。

在那种情况下,还能画出样子来实属不易,但不知为什么,这幅画却别有一番韵味,越看越觉得神奇,叶子似乎成了葫芦的阴影,藤蔓毫无规律的叠绕,更像是展现未知的景象。

4. 邓散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散木,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在艺坛享有“北齐(白石)南邓”的美誉。邓散木晚年遭遇不幸,因血管堵塞截去左下肢。他一生勤勉,去世前夕还在伏案工作,1963年驾鹤西去,享年6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散木生前最后一幅书法作品,是一首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此作将欧体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出金石气息,堪称经典。

5. 潘天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天寿,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wg期间受到冲击,1969年,从家乡宁海回杭州途中,偷偷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一首诗,此后不久便卧床不起,1971年9月5日黎明时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天寿绝笔诗原文:“千山复万山,山山峰峦好。一别四十年,人老山未老。莫以幽房窄,心随天地宽。倘能免罗织,自古有沉冤。不因罗罪深,逃名痛未遐。知应得回乎,痛下砭针时。”

此遗作是在非常时期仓促写成,从诗文和笔迹不难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底。

6. 张大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7月,83岁高龄的张大千,应日本横滨著名侨领李海天的邀请,为其旅馆大厅绘制《庐山图》。大千先生作此画时,身体状况极差,经常住院治疗,时画时停。由于画面太大,甚至整个人被抬上画桌趴着画,非常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山图》局部

后来,这幅画要参加1983年的联合展出,张大千作了最后一次补画,只题了两首诗,没来得及落款。展览完之后,原想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作进一步的润色处理。可惜,他在当年的3月8日病重入院,4月2日便去世了,《庐山图》成为张大千没画完的绝笔。

7. 王蘧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蘧(qú)常,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他擅长古章草,作品在日本享有极高声誉,被日本书法界称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1989年去世,时年89岁,《十八帖》是他的绝笔,书风老辣,个性强烈,不愧为一代章草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八帖》原文:“十八日书悉。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谓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8. 林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散之草书自成一体,被誉为“当代草圣”,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1989年10月,病重期间,书写“生天成佛”四个字,为其最后绝笔。

据林散之儿子林昌庚回忆:“那天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四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完之后,林散之闭目端坐,显得异常安详、超脱,仿佛在告诉身边的人,他即将迈向另一个世界。

1989年12月6日,92岁的林散之在南京去世。

9. 启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初,启功住进北大医院已经好几个月了,身体极度虚弱。当时,有人请他为即将开业的建川博物馆题字,虽然病痛缠身,但他还是在病床上苦撑着写下了“成都建川博物馆”几个字。不久,启功先生病情加重,进入长达数月的深度昏迷状态,再也没有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题字,成为93岁高龄的启功辞世之作。至此,中国最后一位古典意义书法大师,离我们而去,一个时代宣告结束。

10. 吴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我,就去看我的画吧!”这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生前说过的话。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病逝,回头再看这句话时,已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了!

下面这幅叫做《幻影》的画,是吴冠中在世时所画的最后几幅作品之一。也许,此时画家已经达到“胸中无笔,神游纸外”的境界,这些作品,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一头雾水还是一头雾水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位书画家早早晚晚也都会有绝笔,只不过艺术大师的绝笔更引人注目,更能触动人们的情感神经!

绝笔,是一个人艺术生命的结束语,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爱过、恨过、追求过的凭证!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