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normal"SectionTitle="蓝鲨导读:一浪更比一浪高" Type="normal"@@2023年,随着国内餐饮行业“内卷”不断加剧,许多餐饮品牌都在海外开出首店,有人将其称为“中国餐饮企业出海元年”。2024年以来,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热度只增不减。“木屋烧烤”在中国香港开出首店;“新荣记”东渡日本;“外婆家”也在美国开出首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4%。出海,已成为当下许多餐企发展的关键词,几乎各个赛道上的头部品牌都在蓄势待发,准备抢占海外市场。但实际上,中国餐饮出海的历史十分久远。
“不孤独”的海外华人餐厅
根据英文媒体报道,在全美所有亚洲餐厅中,约七成只供应3种亚洲食物:中餐、日本料理和泰国菜。中餐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全美所有亚洲餐厅中,39%为中餐厅。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就有中餐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的中餐馆,就超过5万家,超过了麦当劳餐馆的数量。而在这些庞大的中餐馆背后,则蕴藏着海外中国人的几代努力和拼搏。
19世纪中期,伴随美国西部的淘金热,首批华工来到美国旧金山一带,第一家中餐馆在此开业,中餐由此登上世界舞台。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如何花最少的钱,做出最能满足中国胃的菜肴?聪明的华工们就用美国人不吃的动物内脏,和一些蔬菜的边边角角,胡乱炒在一起,做成了一道有故乡味道的菜肴——“炒杂碎”。
后来,中餐厅开遍了美国的各个州,“炒杂碎”这道菜成为几乎每个中餐馆都不可或缺的菜肴,还经常出现在很多美国电影电视剧中。
而在英国,100多年前已经有中餐馆在伦敦开业。最早的中餐馆大部分都是中国海员开的,他们在上海、广东和利物浦、伦敦之间穿梭,登陆英国之后,因为别无所长,为了养家,开始经营中餐馆,这就是英国中餐业的雏形。
后来,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又涌入了大量华人,比如四五十年代为躲避战乱来英国的老华侨,英国于六七十年代接纳大量外劳,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大批华人随之涌入,更有改革开放之后,众多中国同胞走出国门务工。他们很多人都选择在英国经营中餐馆。
对于中国人来说,拉丁美洲是一个地理上非常遥远的地方,充满着异域风情。但在距离中国1.7万公里外的秘鲁,早在170多年前就有了中餐厅。在秘鲁,中餐馆被称为Chifa,它其实是“吃饭”的粤语发音。早期来秘鲁的华人多是广东人,因此秘鲁中餐以粤式风味为主。
尽管“孤悬海外”,但中餐厅似乎并不“孤独”。
餐饮企业出海“先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部分国营餐饮品牌如全聚德、东来顺等开始探索海外市场,因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缺少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以及较为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等问题,这些品牌出海多以失败告终。
但在2005年新春伊始,刚刚成立的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又一轮海外扩张,在德国、缅甸、阿曼、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开办了特许连锁店,最终在澳大利亚等国家落地生根。
2010年左右,以海底捞、眉州东坡、黄记煌为代表的餐饮品牌开始新一轮的海外布局。在此过程中,它们也踩了不少坑。
(来源:海底捞官网)
比如,由于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性和审核严格程度不尽相同,导致开店流程审查周期很可能被拖长。眉州东坡的海外第一家餐厅开店时间就比预期的时间延长了半年。
而由于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中餐食材、调味品、制作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差异,让不少中国食物在国外无法使用或者不被批准使用。比如酱油、豆豉和一些腌制品、糟醉制品,就西方卫生评判标准而言是“不卫生”的,常常受到罚款。
最难的应该是食材。国外食材不一定符合中国餐饮需求,但中餐企业在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又受到所在国的政策限制,比如全聚德特有北京填鸭的食材等禽类无法出口到国外,使用国外当地的鸭子无法保证北京烤鸭的品质。
不过,这些品牌吸取前期的经验教训,注重市场选择的精准性,从华人较多的国家开始布局开店,并调整经营策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供应链情况, 及时调整菜单,逐渐融入了当地市场。
随着国内餐饮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开始,众多连锁品牌加快出海步伐。与此同时,上游供应链端也有不少企业出海拓展业务。中国餐饮出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轮餐饮企业出海的参与者众多:从海底捞到西少爷云海肴、探鱼、太二、大鼓米线、张亮麻辣烫,再到甜啦啦、霸王茶姬、瑞幸咖啡、库迪咖啡,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目标市场的中餐出海大格局。
从出海的目的地看,大部分品牌在出海首站上选择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和北美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出海首站选择东南亚地区的品牌占比为34.8%,选择北美地区的品牌占比为29.5%,两个地区的占比之和超过了60%。
值得关注的是,之前的海外中餐更多服务于当地华人或者来当地旅游的中国人,也就是做的还是自己人的生意。如今则有更多海外本土食客成为座上客,海外中餐开始主做本地人的生意。
易于标准化的火锅,是最早出海的品类。目前,国内已有诸多火锅品牌在海外设立直营店或加盟店,其中,海底捞旗下主营国际市场的特海国际已在海外13个国家开设了110余家门店。小龙坎海外门店也接近50家。除此之外,大龙燚,朱光玉、蜀九香、蜀大侠、朝天门、谭鸭血等火锅品牌也都在布局海外市场。
在众多品牌的宣传引导下,火锅已经基本完成了海外市场教育,不少海外本地消费者可以熟练地使用筷子吃火锅,部分消费者还能接受脑花、肥肠、猪血等内脏食材。
(来源:AI制图)
茶咖品类作为近几年中国餐饮新势力,面对国内内卷上头的竞争态势,出海气势也不输火锅品类。喜茶2018年就开启了出海征程,蜜雪冰城的海外门店已接近4000家。作为新中式茶饮新势力,霸王茶姬更是成立不到1年就冲向了海外市场,目前海外门店已超过70家。此外,CoCo、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甜啦啦都已在国外开出门店。而在咖啡赛道,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相继开启国际化征程,“东南亚白领喝瑞幸,中东土豪喝库迪”似乎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火锅和茶咖之外,一些地方菜系也加入中餐“出海”队伍,以川菜、京鲁菜为主力军,湘菜、江浙菜、东北菜等表现得尤为积极。比如,台州菜品牌“新荣记”于今年2月走向海外,首店开在东京赤坂;湖南菜品牌“农耕记”在新加坡开出两家门店;东北菜馆已经出现在新加坡的各个角落。
小结:机遇与挑战
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输出已经越来越强势,中国餐饮的海外市场也受益于此。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释放,让企业“走出去”更有底气。今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而在一批又一批国内品牌的试错和实践中,中国餐饮出海正在逐步驶向深水区。但对中国餐饮品牌来说,想在海外长久“立足”并非易事。
合规性,是餐饮企业出海遭遇的首个难题。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会造成很多不同的阻碍和障碍,在当地合法合规地去做,才能得到当地更有力的支持。
供应链,是制约餐饮企业出海的重大障碍。尤其是核心主料是否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能否实现本地化材料替代,都极其考验餐饮企业出海的耐心。
万事离不开人,出海的人才储备与国内的人才储备资源同样重要。海外人员的招募、培训和管理成本较高,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甚至要在海外当地建立好运营体系,储备各类人才。同样的一碗面,在国内卖20元,在海外很多地方可以卖到60元。中餐出海,很有“钱景”,但首先是要“活下去”。
*本文为蓝鲨消费原创,作者赵朴。欢迎加蓝鲨消费首席交流官(WX:L15811243757),关注公众号:蓝鲨消费(ID:lanshaxiaofei),深度研究消费产业,记录和陪伴新品牌成长,欢迎加入蓝鲨交流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