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一位29岁的德国青年第一次来到中国。
中国建筑的宏伟外观,精巧的布局,高超的工艺水准,深深的打动了这位初到东方的德意志青年。
四年以后,这位名叫恩斯特·伯施曼的青年人重返中国,开启了长达四年的中国建筑考察之路。
在1906年到1909年,他走过了平展无垠的大平原,跨过了滚滚的黄河、长江,在一座座城市、一条条山道上找寻最好的中国古代建筑,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
柏石曼将其三年的行程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逐一标明,从1906年秋到1909年,沿着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几乎走遍了中国。
他回国后,出版了《中国建筑与景观》一书,里面有288幅摄影作品,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
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1873-1949
本篇为1907年12月31日至1908年1月17日,柏石曼在普陀山期间所拍摄的照片(部分为其搜集),上图为1905年的江苏省地图(蓝线为柏石曼的行程路线)。
1、柏石曼离开宁波乘船前往普陀山,这是他抵达沈家门渔港拍摄的照片,码头旁的渔船停靠,桅杆林立,当地百姓们正围观着原道而来的外国人。
二、俯瞰普陀
15、这张照片与前图是同一张,天空中阳光灿烂,白云阵阵,大海无垠,左侧的山峰屹立着一座寺庙。
三、法雨寺
柏石曼亲绘的法雨寺平面图与剖面图。
32、法雨寺内的景观,中间的大殿为玉佛殿,寺庙建于明万历八年的公元1580年,初名为海潮庵,此后陆续改称为海潮寺、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年间大修更名为法雨寺。
46、法雨寺法堂内,廊柱上的匾额分别是:“慈云慧雨”、“慈云普护”、“普渡众生”的内容。
四、普济寺
59、被称为普陀山前寺的普济寺,五代后梁时期在此建寺,此后的宋代、明代多有扩建,清康熙时期改名为普济禅寺。
61、普济寺前的放生池,名为海印池,池中的湖心亭为定香亭,照片左侧的桥为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万寿桥。
63、柏石曼站在桥中,往南方拍摄的御碑亭,此亭建于清雍正年间,亭中有雍正皇帝手书的碑文。
68、位于普济寺海印池东南端的多宝塔,俗称太子塔,始建于元代,是普陀山目前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五、佛顶山与佛顶寺
73、上方的建筑为慧济寺,也被称为佛顶寺,左下方的山崖上,镌刻着“澄波浴曙”四个大字。
74、佛顶寺的院内,阳光灿烂,空地上的晾衣杆上,挂满了僧人的衣袍,有两位僧人在殿门前张望。
76、柏石曼来到高处拍摄的佛顶寺佛殿,照片前方佛殿的右侧墙壁写有一个很大的“福”字。
79、清光绪年间的1907年,佛顶寺重建,柏石曼来普陀山之时刚刚修好,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佛殿的结构和装饰极为精美,可惜佛顶寺的大部分建筑和佛像都毁于五十年多年前,如今皆为新建。
82、佛顶山上,柏石曼在高处拍摄下方的风光,不同于山坡的贫瘠,山顶上还可见一片片的树林。
83、柏石曼在佛顶山上看到一座僧人的坟茔,前方的石栏板上写着“幻化空身”四字,两侧的对联分别是:白云归碧岫,皓月印清波。
86、柏石曼来到这座僧人墓的后侧,此刻,阳光洒下,东海泛波,茫茫一片,山岛浮在水中,景色极美。
来源:图游华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