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堂位于巴尔虎门外、望云山东端与黑山头相交处(残址存于市第一机械厂),在山麓前的陡壁峭崖下,朝阳面有一处是狭沟,突露出一个低矮之洞,人们可屈身含胸而入。洞内有一条弯曲小道,行不远处返转身时,即可看到距洞口附近有道士为狐仙而搭设的一铺小火炕。在洞口东侧有一处约半米深的泉眼,人们可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水质清澈透底,饮用时顿觉凉爽解渴。洞门悬挂着“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的匾额。

胡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7年),占地面积为六百多平方米,计有正殿六间(楼上、楼下各三间),东西配庑各三间,东耳房二间,大门一间,正殿大门前约五十米处,建有演戏台一座。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建宿舍三间,库房三间,增置熟地(作为庙产)一百二十亩。正殿供奉观音菩萨、狐仙太爷,塑像两侧尚有善男信女。胡仙堂设晨钟、暮鼓,并藏有北斗经、三皇经各一卷。昔时,有道士三人,主管道士是王礼彩。

平时的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或逢年遇节,胡仙堂都大开庙门迎接前来烧香叩拜者,若至春节,可延至农历二月初二日。前来求拜者以城里人的达官显宦、殷实工商富户及其子女亲属、爱妻情妾较多;城里各妓院戏楼的妓女、艺人来之甚多;还有外县城镇的少数富有者,来时均乘四轮大马车、两轮仰面靠背人力车。前来参拜者有的还携带着水瓶、水壶等容器,在胡仙洞外泉水处灌“圣水”带回去,供他人饮用,以凉爽解渴明目为用。

在庙堂大门外,黑山头悬崖下距地面约有几米处,由信奉者为求医讨药烧香拜佛方便起见,又修筑一处简易的小庙堂,人们前来敬献牌匾较多。又为攀登崖阶烧香讨药方便,还制一架木梯。传说清朝光绪年间“火烧船厂”时,吉林省城有一名长将军(外号“长坐坡”)在大火燃烧之际,竟丢失了官印,心里十分焦急烦躁。当时,出于无奈只好求助于胡仙堂的大仙,于是狐仙给他托个梦。日后不久,长将军的大印却失而复得。事后,被知情者传扬出去,因此人们都异口同声称赞狐仙堂真显灵验,后来人们又称狐仙堂为灵仙堂。

1946年6月,国民党在庙堂内成立地方保支部,成立民办小学。1948年3月吉林解放后,党和政府不断向广大职工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使封建迷信的群众日益减少,很少有人再来这里顶礼膜拜了。1951年市政府成立人民防空指挥部,将办公室设在胡仙堂。1956年市第一机械厂迁移至此。

永昌源附注:在《吉林市市区文物志》中,胡仙堂又称灵仙府,并指出解放前吉林市内妓女多到此烧香许愿。同时,书中还记述吉林市第一机械厂迁移时间为1970年。吉林市第一机械厂的前身为吉林机械工业公司,1951年工厂更名为吉林市机械厂。1956年工厂更名为吉林市第一机械厂。这个工厂原位于昌邑区辽宁路,文革时期因战备才迁至胡仙堂,个人认为准确的迁移时间应为197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选自1995年5月由政协船营区委员会编印的《船营文史资料-第六辑》,原标题《漫话胡仙堂》,作者:宋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