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在中国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值此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众多地方军阀放下个人恩怨,摒弃前嫌,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为保卫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日军展开了顽强斗争。

四川的刘湘,长期掌控四川大后方。当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他率先表明支持抗战的态度,并且为前线提供大量资金和兵源,为其他军阀树立了榜样。

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此前与蒋介石存在政治分歧。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听从蒋介石的军事指挥,积极投身抗战,为抗战大业出力。

云南的龙云,不仅派出滇军出滇作战,还组织民众抢修滇缅公路,保证了国际援助物资顺利抵达前线,对抗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山西的阎锡山,领导晋绥军抗战,有效抗击日军,一定程度上延缓日军南下。

湘军唐生智,指挥了南京保卫战。不过在南京保卫战过程中,唐生智指挥存在失误,导致后来战局不利。

东北军和西北军在被收编后,积极投入抗战。西北军中涌现出张自忠、佟麟阁等抗日英雄,他们为抗战事业不惜牺牲生命,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军阀展现出了深明大义的一面,他们不仅积极出兵,还慷慨解囊,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最终赢得胜利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这条保家卫国的道路。西康的刘文辉,人称“西康王”,在抗战时,他更多地是在权衡个人的得失,未能将兵力投入到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抗争中。同样,新疆的盛世才,号称“新疆王”,同样为了一己私利,没有向抗战前线输送兵力。而且资料显示,在战乱期间,盛世才为巩固自身地位,曾有与外国势力勾结的行为,这种行径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这些军阀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不同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人们看到在那个动荡年代,人性与利益抉择的复杂。

盛世才:在抗战中走向历史反面的 “新疆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实际由盛世才控制,他被称为 “新疆王”。盛世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凭借着智慧和胆识,在外部势力的协助以及一系列行动后,一步步登上了新疆军政大权的宝座。

在其统治新疆期间,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开展了一系列社会革新,并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对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位手握大权的军阀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全国人民齐心抗日,可盛世才以新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为由,拒绝向中央政府提供兵力和物资。后来日军占领华北,对西北地区构成威胁,盛世才依旧以新疆防御力量薄弱作借口,拒不出兵,对中央政府的援助请求不闻不问。

事实上,盛世才麾下掌握着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精良部队,其兵力在地方军阀中位居前列,完全有能力为内地抗战提供有力的支援。然而,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盛世才因担心失去对新疆的控制权,不愿将部队交给他人指挥。所以,他拒绝了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号召,选择保持中立。在全民抗战的大环境下,盛世才遭到公众谴责,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刘文辉:抗战表现不佳的 “西康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西康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且重要的省份,它连接着四川与西藏,其疆域大致涵盖了现今青海与四川西部的部分地区。刘文辉是掌控这一地区的大军阀。早年,他和侄子刘湘争夺 “四川王” 之位,结果落败,只好退到相对贫瘠的西康地区。

1939年,西康省正式宣告成立,刘文辉被推举为省主席。西康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为了维持手下12个团的补给以及地方行政的开支,刘文辉不得不采取自给自足的策略,努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寻求生存之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作为四川军阀,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国共两党之外重要的抗日力量,在各个抗日战场上都有他们作战的身影。

而与侄子刘湘相比,被称为“西康王”的刘文辉在民族大义面前的表现却显得逊色不少。抗战时,他为了保存自身实力,没有出兵抗战,而是把精力都放在巩固西康地区的统治上,甚至有重新争夺 “四川王” 地位的明显意图。后来在舆论压力下,他捐出了50万大洋以支持抗日事业。这一举动虽然表明了他对抗战的某种态度,但与他未能出兵抗战的事实相比,显然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刘文辉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地方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却成为了他一生当中难以回避的负面印记。

盛世才与刘文辉的故事,是抗战时期人性与利益抉择的缩影,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