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异常低调,活到2015年
醉饮前山
2024-11-27 09:45山西
引言:
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异常低调,活到2015年
这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一个生在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血统不凡,地位超然,却过着平凡低调的生活,直到21世纪才离世。他经历了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由旧到新的巨变,饱经沉浮离乱,最终却选择了归隐淡泊。究竟他是谁?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低调?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身世显赫 清末遗珠
清朝步入晚期,腐朽统治已催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然而,在皇室内阉割的奢靡生活,仍在持续。1918年9月21日,一位皇亲国戚——溥任,诞生于北京后海的醇亲王府中。
溥任出身非同小可,其父亲载沣原为醇亲王,母亲邓佳氏是载沣的侧福晋。更加显赫的是,溥任的大伯是光绪皇帝,奶奶则是铁腕慈禧太后。溥任的哥哥,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可以说,溥任生来就拥有至高无上的皇家血统,未来将有无上荣耀加身。他在醇亲王府中,自然享有宫廷待遇,被当作掌上明珠般珍视。
家族子弟受教极为严格,溥任也不例外。父亲载沣十分重视溥任的教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员栋梁之才。载沣曾亲自为溥任取名"友之",寓意要与人为友、与物为友。
溥任自幼生活在醇亲王府的直方斋中,小小年纪便被人们恭敬有加地称为"友之王爷"。当时醇亲王府的规模宏大,占地达数十亩,建筑雄伟壮观,装潢别致精美。溥任在这片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中,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幼年动荡 风雨飘摇
虽然出身显赫,但溥任的幼年时期却饱经动荡。当他出生不久,清朝已是风雨飘摇、节节败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封建王朝。
1912年2月12日,溥任的哥哥溥仪在紫禁城内被迫行庙。溥仪年仅6岁,在父亲载沣的陪同下,就此被废黜为"衣冠庶人"。随后,溥仪一家被迫离开紫禁城,暂居醇亲王府中。
溥任在醇亲王府中,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巨变。紫禁城的宫门被永远关闭,载沣一家从此失去了王公贵族的尊荣地位。原本锦衣玉食的生活,也由此陷入飘摇不定。
1917年,在日本驻北京军事顾问的怂恿下,溥仪被逼到长春,被日本人钦赐为"傀儡皇帝"。整个北洋政府都公开承认了溥仪的傀儡皇帝地位。
对此,醇亲王载沣深感憎恶,拒绝随溥仪一同前往长春。一时间,载沣与溥仪决裂。载沣一怒之下,连夜携家眷逃离北京,前往天津避难。溥任仍年幼,只得随同父亲流离失所。
在天津的那几年里,溥任一家过着有赖于亲友接济的颇为拮据的生活。醇亲王一门上下,曾经的荣华富贵,早已不复存在。溥任少年时期,便深刻体会到了权力的无常,富贵的短暂。
1924年,载沣随同北洋政府被迫迁往山西太原,溥任一家在那里生活了3年。1927年,北伐军攻克太原后,他们又被迫逃往济南。几经流离,直到1939年,才重新回到北京定居。
也许正是这段动荡飘摇的经历,才促使溥任终生保持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待到今天,我们已难以想象,一个生于帝王之家的皇亲国戚,少年时期竟也曾历尽沧桑流离。
为生计操劳 养家艰辛
即便出身显赫,溥任一生也从未耽于享乐。相反,他自幼便吃尽了operation苦头,为养家活计而操劳奔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对王公贵族的产业实施没收。溥任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也难逃厄运,位于北京后海的王府产业被政府征用。
一夜之间,载沣一家再次失去了所有家产。溥任当时已年过27岁,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挺身而出,为整个家庭的生计操心。
有幸的是,溥任早年曾在天津读过三年书,对教育事业颇有些心得体会。在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时,溥任靠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决心凭借办学为生。
1945年,溥任向政府申请,希望能在原醇亲王府旧址开办一所学校,以避免全部家产被没收。在溥任和父亲载沣的共同努力下,一所名为"竞业"的小学最终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旧址开办起来,溥任亲任校长一职。
这所小学开办后,当时的情况十分艰难。教室陈旧简陋,校具凌乱残破,生源更是捉襟见肘。但溥任没有气馁,亲自动手将学校打理整洁,到街头巷尾去招生宣传。凭借他的努力,小学渐渐开始有了起色。
这一段时期,溥任每天或在校园内上课授课,或在街头招生,或在家里批改作业,风雨无阻。尽管收入微薄,但他从不叫苦。溥任深知,只有靠着双手勤奋劳作,才能维系家计,供养母亲和妻儿。
就这样,溥任靠着办学为生,独力养活了整个家庭,直到父亲载沣去世。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一手创办的竞业小学连同他所占有的房产全部无偿上缴给国家。从此,溥任一家再无任何家产可言,全家人只能依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
爱国爱教育 捐献遗产
虽然溥任一家早已家无长物,但他对教育事业和国家的贡献却一直未曾止步。他无私捐赠了自己仅有的一些遗产,体现出了他的爱国情怀。
早在1950年代,溥任就开始向国家无偿捐赠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贵文物。1954年,他向中央人民政府捐赠了一批清代御制文物,包括历代皇帝的御笔画像等。这一批文物共计上千件,价值连城。
随后几十年间,溥任陆续向国家捐赠了更多收藏品。他捐献的文物,不仅有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遗物,也有众多书画、古砚等珍品。
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康熙皇帝御制的一方重百两的大砚。这方大砚上面,还刻有康熙亲笔所书的"于师古渊"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件文物被专家鉴定为"清代皇家珍品,无价之宝"。
对于这批文物的来历,溥任只字未提。但从它们的独特性和珍贵程度来看,很可能是溥仪或醇亲王载沣曾经的私有物品。溥任是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才选择将它们无偿捐献给国家。
在时人看来,一个已经一贫如洗的人,却能如此慷慨解囊,实在是匪夷所思。但溥任自己却从未对此贡献另眼相看,而是觉得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