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战场上,新四军第三师(后来的二纵)一直是头号主力,每逢重要战事,林总必会使用这把尖刀。
不过这也有个很奇怪的地方,抽调出关的都是各根据地之精锐,为何偏偏是第三师能迅速脱颖而出呢?
说起来原因也不复杂,除了指战员素质高外,还在于第三师是满装满配出关的,跟大多数轻装简行的兄弟部队比起来,他们准备得更足,所以从一开始战斗力就特别突出。
那么,其他兄弟部队为何会特别“大意”呢?关键是最早出关的曾克林传回的消息。
他说苏联在东北地区很支持我们,到处都是日寇遗留的装备,眼下国民党也在加速向东北赶来,各部务必节约时间抢在他们前头。听他这样一说,中央自然就让各部尽快抵达。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等其他部队好不容易来到东北,期望的粮食、弹药、物资通通没有,很多指战员只能穿着单衣在寒冷的环境中作战。
因此很多人都埋怨曾克林及其上级李运昌,说他们误传“假情报”。不过,开国元帅聂荣臻晚年在回忆录里却说“这件事怪不得他们”。
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如何呢?
曾克林是1929年加入红军的老革命,亲历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以及艰难的长征,在抗战后期,他担任了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
日寇投降后,国共都将目光凝聚在东北地区,两党皆派出精锐部队,争分夺秒向东北进发。
在中央的指示下,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部队;鲁中、滨海、胶东、渤海军分区主力部队;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新四军第3师等部先后出关。
而最早成建制出关的就是曾克林所率的两千多人,因此他也有着“挺进东北第一人”之称。
出关后,曾克林发现前来打击日寇的苏联军队只占据少数大城市,广大的乡镇、农村都处于权力真空,所以他一面收编各路武装,一面将遇到的情况整理成材料,准备向中央汇报。
1945年9月15日,曾克林乘坐苏联飞机回延安,他向毛主席汇报了三个重要信息:
一、目前麾下部队主要在沈阳城郊活动,已接收大量重要仓库和工厂,获得许多枪支弹药,苏联人非常配合我方工作,没有为难过;
二、东北充斥着各路武装,人数众多且好收编,自己就以4个连收编了4000多人,还有一万多保安武装听自己指挥。目前自己麾下扩充得非常快,但还有大量的伪军、伪组织在等待接受改编;
三、沈阳有大量物资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可随意获取,整个东北基本也是这种情况。
他的这些见闻,让中央领导们非常兴奋,政治局接着就讨论了一夜,原先的疑虑全部打消,最终达成一个共识:
全国战略部署由原先的向南发展、向北防御改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同时各部争取以最快速度赶赴东北,轻装简行。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各根据地就以时间为唯一导向,什么棉衣、厚被、重武器,会延缓速度的东西,能不带就不带,唯一的特例就是新四军第三师。
9月23日,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接到命令,立即率部向东北挺进,当时有根据地的干部说:你们把武器装备都留下吧,到了东北有新的领,其他根据地都这样干,你们别速度上落后了,到时好东西都被别人拿了。
但黄克诚摇头拒绝,他表示情况要往最不利的方向去想,假如到了东北没拿到武器怎么办?就算目的地能换装,路上遇到危险又该如何?谁能保证国民党不会使绊子?
最终他坚持部队全副武装出发,还要求地方准备好足够的御寒物资。
黄克诚这个决定,当时让第三师很多同志都产生不满,但事后证明,他的眼光确实比别人长远。对于此事,黄老晚年的回忆录也有提及:
“中央转发了曾克林的报告,说东北地区堆积的轻重武器和粮食物资难以尽数,还无人看管。但我们抵达东北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苏联人根本不允许我们去接收日军的军用物资,这就导致很多部队没有粮食,也缺乏武器。
一些指战员是穿着薄棉衣来的,扛不住东北的严寒。而且权力真空地带,土匪纵横,老百姓听信以前日本人及国民党的宣传,对我们不是很了解,甚至排斥。
根本没有曾克林所说‘扩兵极容易,每一号召即有数千人’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我们还要跟刚出关的国民党精锐打硬仗,部队情绪就出现了波动。”
曾克林所在的冀热辽原属于晋察冀,老首长聂荣臻在回忆录里也有相关记述,但他认为“李运昌、曾克林受到很多埋怨,其实这事也不能怪他们”。
那到底谁说得比较有理呢?事实上,他们都没错。
曾克林存在传“假情报”的情况吗?其实他汇报的都是自己的见闻。他在东北与苏联红军刚刚接触时,对方态度很好,双方一起合作维护社会秩序。
苏联人还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苏家屯仓库交给曾克林看管。这些举动,曾克林自然会认为苏军带着善意。
他立即派出部队全力去苏家屯仓库拉武器,哪怕他亲自上阵、大家拉了三天三夜,都还是没有把仓库清空。仅这一次,曾克林就获取2万多支步枪、1千多挺机关枪、近160门火炮。
此外曾克林还将部队散出去解除伪军的武装,这时的伪军数量众多、士气全无,不需派多少人过去,就能缴获一堆东西回来。
比如在北大营,一天的时间曾克林部就得到3200多支步枪、216挺、28门火炮、20余辆汽车。就曾克林面对的局面,真的用“遍地是武器”来形容毫不为过。
所以不能说曾克林向中央传递“假情报”,他也没有为了夸大自己成果而撒谎。后来情况变化,不是他能控制的,谁也想不到苏联老大哥会那么快“转向”。
曾克林从延安汇报结束返回东北时,他发现一个惊讶的变化,即苏联人原先的支持通通不作数了。原先交给我方看管的仓库、工厂全部收回去,这导致局势瞬间恶化。
苏联人如此转变,也有一个历史背景,先前支持我方,是因为美国帮助国民党往东北投送兵力。苏联担心其在东北的利益受损,就迫切想要我军在东北有足够的实力。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值得注意,10月1日,美军带着部分国军在秦皇岛登陆,距离东北已是很近。
苏联便在10月4日通知我东北局,愿意将缴获的日本关东军武器弹药转交给我军,至少可以装备几十万部队。
东北局书记彭真闻讯非常高兴,给中央的电报就说会谈一次要到了“数量极大”的武器,建议中央“下最大决心,立从各区抽调30万主力,于一个月内赶到……”
该电报也表明,所谓的“误判”、“假情报”,绝非曾克林一个人的问题,主要还是苏联人变卦太快。
11月15日,国民党向美国发去电报:由于苏方千方百计阻挠中国政府的接管工作,公然将八路军引入长春,导致接收工作无法进行。国民党东北行营及所有行政人员将于17日全部撤离长春,撤往山海关。
随后国民党又将自己的做法告知苏联,意思就是我不干了,随你们折腾。
这对苏联来说,并非好事。毕竟东北是中国的东北,几十万苏军留在这,那不成侵略了吗?美国以此施加压力,国际上对苏联不满的声音也日益增多。
苏联也不想跟美国彻底撕破脸,便向其妥协,随即要求八路军撤出长春及沿线城市,但凡有苏联红军的地方,都不允许八路军驻扎。旨在撇清关系,以免担上责任。
这陡然的转变,让我党措不及防,给彭真做翻译的伍修权说:苏联害怕承担引发美苏关系恶化的责任,就突然变卦,说之前的武器不能给我们了,要另行处理。
出关部队对这些背后的事不甚了然,只知道原先听你们的报告,什么都没带,结果现实却是这个局面,很多人因此心里发火,纷纷指责彭真、李运昌、曾克林等人。
但这些情况,又岂是我党的几个人可以决定的呢?所以聂帅才会说“怪不得他们”。
说起来曾克林的情况也比较可惜,他刚出关时,几千人的队伍,迅速扩充到8万余,同时期罗荣桓率领的山东出关部队都没达到八万。
但曾克林后来的职务越来越低,从军区副司令降到纵队司令,再到副军长,最后到师长,55年也只是少将。因势而起,最终又因势而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