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1817年,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在国人中广为传播,成为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激励人心的一股力量。
但鲜为人知的是,拿破仑的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段:“但不要打扰,就让他一直沉睡下去。”
那么,拿破仑为何会如此认为呢?
本文信息源自官方媒体【澎湃新闻】,具体链接详见文章末尾。为增强文章的阅读体验,部分细节可能有所润色,请读者理性阅读,仅供参考!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1817年的时代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巅峰,清政府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然而,清政府对外界却保持着一种保守的态度。
许多西方国家对这样一个繁荣的东方大国充满好奇和期待,希望能够与之建立贸易关系。
英国更是多次派遣使团,试图与清政府达成某些协议。
然而,清政府却显得极为傲慢,将这些西方国家视为昔日的附属小国,他们送来的礼物,在清朝皇帝眼中,不过是上贡和讨好的表现。
清政府简单地回赠了一些物品,便将英国使团打发走,并明确表示不会与他们通商。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担心与外界通商会导致外国势力的渗透,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因此,乾隆皇帝坚决不愿与西方接触,并进一步加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816年,英国国王派遣阿美士德来到中国,希望能够获得贸易的机会。
然而,当时的嘉庆皇帝态度更加封闭,甚至拒绝接见阿美士德。
阿美士德在天津口外便被拒之门外,连北京的大门都未能踏入。
心灰意冷的他,在返回途中经过圣赫勒拿岛,那里正是拿破仑被囚禁的地方。
阿美士德知道,拿破仑曾对中国充满热情,一定会对这件事有所见解,于是他特意前往拿破仑的囚禁地,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阿美士德认为,中国过于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要想让中国打开国门,恐怕只能通过战争。
但拿破仑听后却摇头反对。
在他看来,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与欧洲的许多国家相比,实力强大得多。与这样的国家开战,无疑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即使战争初期西方国家可能取得胜利,破坏中国的军事设施和建筑,但这也会激发中国人的斗志,他们将自力更生,建造船只,武装自己,最终给西方国家以致命打击。
阿美士德则认为,中国表面强大,实则内部早已腐朽,如同一个巨大的泥人,不堪一击。
但拿破仑坚信,中国并不软弱,它只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狮子在沉睡时,连苍蝇都敢在其脸上停留,但一旦被惊醒,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撼。
拿破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深知中国的强大。
在现代看来,西方的科学技术确实领先,我国在某些领域也确实落后。
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科技却是世界领先的,比如四大发明。
东汉时期的造纸术,欧洲直到14世纪才开始使用,晚了整整1200年!
还有唐朝的木质印刷,以及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唐朝的火药,欧洲也是到13世纪才开始使用。
北宋时期的指南针,欧洲则是12世纪才开始使用。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都是世界一流的。
数学上的十进位值制,也是我国数学家最早使用的。
我国的算盘,比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更为先进。
在天文方面,我国有张衡的浑天仪,南宫说的子午线测量等。
医学方面,我国更是领先,如针灸,以及《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都是世界罕见的。
那么,为何现在我们的科技反而不如西方国家呢?
这其实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
许多西方国家的科技成果,都是建立在我国科技基础之上的,然而他们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展,我们却停滞不前,自然被他们超越。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拿破仑并未说过这句话,而是当时一些试图改变中国现状的学子,借用拿破仑的名号,来表达这一观点。
尤其是胡适,他将拿破仑与中国睡狮理论结合在一起。
在当时,许多激进学子都将中国比作睡狮,尤其是在清末民初这个阶段。
狮子代表着中国的强大,但久睡不醒则不是好事,因此中国需要苏醒,国人需要觉醒。
就连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也曾说过,1860年以后,李鸿章整顿中国军务,已有不少起色,若再有战事,中国将不再重蹈覆辙。
在他看来,中国现在就像一艘大船,虽然被狂风破坏,但只要将损坏的部分抛弃,修理船只,就能稳妥前行。
这样的国家,不能算是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
将中国视为睡狮,正是为了复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这正说明了,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觉醒与自强。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但我们仍需保持清醒,不忘历史,振兴中华。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姜鸣访谈(上):当中国“睡狮”遇上日本“狼”》
澎湃新闻——《问吧精选︱拿破仑,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从“以和为贵”到“和合共生”》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许明龙:拿破仑与中国及其“中国睡狮”说之真伪》
赞?其实还有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