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宁夏,有你更精彩
《支宁记忆》
威记
五湖四海一城聚,艰辛困苦几人数。
转眼芳华渐落尽,惟留初心心头矗。
致敬支宁人!
激情的支一代,落寞的支二代,沉寂的支三代
威记刚到银川的时候发现接触的银川人的普通话说得还是很标准的,那时候以为这也是银川话。结果去同学家跟同学家里人聊天时候,却发现本地人讲话是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给人感觉就像是感冒了鼻子不通气所造成的发音不清晰。
随着对银川的熟悉,威记才知道,原来所谓的“老银川”也是分两大群体的。一个群体就是纯正的本地人,另一个群体是由“支宁人”组成。
“支宁人”原先是在新时代到来之初,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来到宁夏“支援宁夏建设”的群体,随着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还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成为了“老银川”。
那时候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响应祖国号召,到“艰苦的西北去”,支援大西北建设,其中很多人就来到了宁夏,银川作为主要的落脚点。
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踏入了这片广袤而略显荒凉的土地。春种秋收,寒来暑往,支宁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见证了宁夏从贫穷落后到逐渐繁荣的历程,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如今,那些曾经的热血青年很多都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故去,这片土地也见证了他们的热爱和奉献。习惯上,人们把他们称之为“支一代”。
他们的子女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成长,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继续传承着父辈们的坚韧和勤劳,接过父辈的班,成为了银川乃至宁夏新一代的建设者。习惯上称他们为“支二代”
可以说,银川乃至宁夏通过父辈们的积淀,在他们的努力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无限风光后,如今,他们都基本进入退休或者准备退休的年纪。
可是同时他们也经历了发展中转型的阵痛,还有来自于家庭的伤痛!比如改制、下岗、倒闭、再就业、父辈的故去,下一代的远去(求学或者工作原因离开了宁夏)等等,全让他们赶上了。
父辈的故乡他们是回不去了,而下一代去了他乡闯荡,在宁夏,只剩下他们略显落寞的背影。
他们的儿女,却很少有人称为“支三代”的,显得比较沉寂。
那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基本都是生活的宁夏,身上已经烙上了深深的“宁夏”标签,或许在小时候也曾随祖辈或者父辈回过故乡,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假期的一次旅行而已。在他们心里,“宁夏”才是故乡。
不过,随着长大,外出求学,继而留在外地工作、结婚生子等等,也成为了他们绝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宁夏”对于他们来说,是因为父母都在,那是“家”。
每年或者隔几年回来一趟。可是如果把父母都接去了,那么估计回宁夏的次数也就屈指可数了。
昨天有朋友告诉威记,“支三代”离开宁夏的占比为70%,这个数字不知道他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不过威记也发现了身边很多“支宁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地,一年到头难得见到一次,所以姑且相信吧。
由于搬砖需要,威记经常游走在银川老城的街头巷尾,依然能感受到支宁人们留下的痕迹。那些见证了历史变迁的老建筑(老小区危房),那些讲述着岁月故事的老照片等等,都在默默诉说着支宁人们的付出和贡献。
他们不仅为宁夏的建设添砖加瓦,更将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支宁人们的故事,是宁夏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宁夏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感恩这些为宁夏建设付出过的人们,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宁夏的繁荣和美好。
话说回来,银川是不是应该建一座“支宁人”博物馆(纪念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通过“点赞”给威记鼓励吧↘↘↘
看完点个分享给更多人再走,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