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但是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阅读鲁迅的作品总有障碍。那么,该如何引领学生亲近鲁迅作品呢?

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朝”与“夕”的距离,即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走过的历程,体现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生动记录了他这一阶段的生活与思想脉络。鲁迅在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角色的同时,将个人回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紧密融入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的交织之中,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值得每位读者细细品味。

面——借助支架全面通读

阅读过程中,建立阅读“面”十分重要。在阅读时,学生可以将整本书的背景信息贯穿起来,从高处俯瞰,系统地理解文本。

在读《朝花夕拾》时,学生可以完成一个针对全书的学习任务——绘制鲁迅的“成长时光轴”。阅读前,准备一个包含人生阶段、所在地点、社会背景、个人家庭生活情况、关涉篇目等方面的表格,在阅读时补全鲁迅先生的“人物档案”。

如此,把每一篇文章与作者人生经历的特定阶段,以及社会背景结合阅读,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对整本书有通体了解。另外,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也可以目标更加清晰地进行全面通读,建立起阅读的支架。

时光轴可以有这些内容:鲁迅的童年在绍兴度过,那时他祖父为官,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关联到的篇目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的青年时代分三个阶段,分别在三个地点停留:第一个地点是南京,那时正值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鲁迅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借钱凑学费,具体经历体现在作品《琐记》中;鲁迅停留的第二个地点是日本,这个时期大致是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之时,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了解当地社会生活,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相关的篇目有《藤野先生》;第三个阶段就是鲁迅回国后,历经1911年辛亥革命,他写下了《范爱农》等作品。

点——借助微写重点精读

根据提示理清作者生平之后,学生对全书也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思考《朝花夕拾》的主旨。这部散文集通过若干生活片段,抒发的是作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也有无奈的感伤,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学生们需要驻足于具体情节,深入阅读体验。以“点”阅读,学生可以依托微写作任务,挑选最喜欢的篇目进行精读,深入分析作者创作风格,学习写作技巧等。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书中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进行人物描写分析,并写下关于人物性格、特点等的阅读评价。在选择人物与筛选情节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在通读的基础上再次阅读重点情节,并进行深入思考。寻找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重新品味“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私塾先生”“寿镜吾”“庸医”等经典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为例,有学生这样完成微写作:我选择“阿长”这个人物。她是少年鲁迅家的保姆,是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她没有文化,也很庸俗,甚至愚昧迷信,这从她“常喜欢切切察察”,有很多规矩和道理,特别是过年从压岁钱到祝福语、吃福橘等情节可以看出。但是她又朴实善良,忠厚真诚,富有爱心,特别是自己大字不识却为鲁迅买来渴盼已久的《山海经》。

用好“阅读通法”

从容应对试题变化

学生完全可以将“点”“面”结合的阅读法作为一个“阅读通法”,读《艾青诗选》可以从艾青创作阶段理清作品内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借助保尔成长经历为轴进行通读,《西游记》可以借助寻找孙悟空的性格变化原因进行通读……以微写作驱动的以“点”阅读,则可以促进学生对名著中某一情节点的深入思考,而这也是近年来北京中考试题的经典考法。

我们分析过三年内北京中考名著的考法。北京2022年中考名著题考的是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他的主要经历及评价。学生可以借助通读获得整体信息,从容应对,拿到满分。2023年中考名著题是选择所读名著中的经典人物的“高光时刻”,要分析一个人物的具体时刻和主要情节,重点考的“点”。这正是一个微写作题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过名著微写作训练,可以轻松完成。2024年中考名著题是考经典人物形象的性格变化,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学生需要结合通读和精读两种阅读方式才能完成。

从中考题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非单纯的文本记忆。试题考察学生在获知名著中人物情节与背景的同时,希望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炼“变化”。通过“点”“面”结合阅读法,相信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中读懂每一本名著,逐渐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杨海英

(大兴区第七中学正高级教师)

编辑:韩冲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