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抗战初期晋绥大地上一支颇为壮观的抗日力量,一度拥有50个团、6万余人的兵力规模,在当时的全国战场上都属一方精锐。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一支劲旅,其创始人竟无一得以授衔,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寻决死纵队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
风起云涌,群雄并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上下一片风声鹤唳。
面对日寇铁蹄的无情践踏,山西军阀阎锡山虽表面高唱"堂堂正正抗日",内心却是忐忑不安。
他深知自己的晋绥军虽号称30万大军,实际战斗力却远不如数。
危急时刻,他不得不请出久居幕后的共产党人薄政委,希望能借助其力,训练一支新式军队。
薄政委应邀而来,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向阎锡山建议实行"政委制",阎锡山虽心存疑虑,但眼下孤立无援,也只得答应。
就这样,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名的新军应运而生。
初露锋芒,雄姿英发
1937年8月1日,骄阳似火,汗流浃背。
在太原国民师范礼堂,一场简朴而庄重的仪式正在进行。
薄政委神情肃穆,嗓音洪亮:"决死队第一总队,现在成立!"台下或跪或立的1500多名将士,眼神中透出一股视死如归的悲壮。
这一天,注定将载入史册。
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总队相继组建。
从平民百姓到富家子弟,从普通士兵到久经沙场的老兵,一个个怀揣着赴汤蹈火的决心,走进决死队的大门。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此刻,他们在信仰的召唤下紧紧团结在一起。
雄关漫道,奋勇向前
阎锡山对薄政委的建议照单全收,很快便将总队升格为旅级纵队。
1937年底,首批扩编的纵队是决死一纵和决死三纵。
共产党人在其中安插了多位得力干将:薄政委担任一纵政委,戎子和出任三纵政委,两纵的政治部主任牛佩琮和董天知也都是党的人马。
1938年初,决死二纵、四纵相继问世。
张文昂、韩钧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也被派到其中担任要职。
至此,决死纵队的政工系统已牢牢掌控在党的手中。
而军事将领则大多由晋绥军提供,阎锡山的心腹大患暂时得以缓解。
然而,阎锡山并非省油的灯。
他很快便察觉到薄政委等人正在将决死纵队打造成党的嫡系部队。
狡兔三窟,他决不能让这支劲旅彻底脱离自己的掌控。
1939年3月,他在秋林镇设下一个局,召集各路人马,妄图废除决死纵队的政委制度。
众志成城,浴血奋战
阎锡山的图谋,岂能瞒得过薄政委等人的慧眼?面对阎氏当面提出的废除政委制的要求,共产党人寸步不让,坚决回绝。
双方僵持不下,针尖对麦芒。
就在气氛一触即发之际,彭德怀将军及时赶到,出面调停。
他一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阎锡山三思;一边告诫薄政委等人,切勿轻举妄动。
经过一番斡旋,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下来。
1939年4月,阎锡山却突然发难,以"决死二纵抗命"为由,悍然发动"晋西事变"。
一时间,硝烟四起,刀光剑影。
决死纵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转危为安,柳暗花明
决死一纵因早有准备,提前将100多名晋绥军官调离学习,才幸免于难。
而二、三、四纵则损失惨重,不同程度地发生叛变。
207旅旅长郭挺一,更是在小人陷害下被错杀,年仅35岁。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经此一役,决死纵队元气大伤。
但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到了1940年,大批久经考验的红军干部,陆续加入决死纵队。
在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重整旗鼓,焕发新的生机。
百炼成钢,烈火真金
经过整编的决死纵队,很快便在实战中崭露头角。
1940年8月至12月,在"百团大战"中,决死纵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以一当十,歼敌数万。
一时间,"决死敢死"的威名响彻华北大地。
然而,岁月无情,人生有幸。
决死纵队的创始干部,绝大多数没能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他们在战争的硝烟中,把生命永远定格在血染的山河。
董天知壮烈殉国时,尚不满30岁;续范亭战死沙场,也才31岁;韩钧、杨献珍先后英勇就义,都没能活过40岁……
断壁残垣,荒凉如烟
抗战胜利后,决死纵队的功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的创始人无一获得军衔。
这固然令人惋惜遗憾,但他们的忠勇之心,其壮烈之举,已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中,他们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如果英魂有知,大概也无怨无悔吧?毕竟,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和平的曙光、民族的解放,虽身殒志不殒,虽千古而常青。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让我们低头默哀,向这些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振臂高呼,用实际行动告慰英灵在天之灵!前路漫漫,唯有奋斗。
让我们继承先辈遗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去开创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信息来源:拥有50个团的决死纵队,创始人为何无一授衔,其中有何原因?
2024-05-21 20:52·历史系小狼
拥有50个团的决死纵队,创始人为何无一授衔,其中有何原因?
2023-09-19 21:31·儒雅西柚k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