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字体调大一些,你能看清吗?”

“庭审中若是有不能理解的法律术语,你写出来,我们再给详细解释。”

近日,南靖法院土楼法庭在处理一起原、被告双方都是聋哑人民间借贷案件中,克服语言交流的困难,让当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了公正的声音,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2022年11月,被告小赖(化名)以资金周转为由多次向原告小谢(化名)借款。借款到期后,小赖陆陆续续还了一部分。后因还款数额两人发生分歧,小谢多次催讨未果后诉至南靖法院土楼法庭,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办理聋哑人案件对承办法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语言交流是最大的障碍,且被告远在外地。

在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困难处境和必要需求后,法庭工作人员分别采用纸上书写、手机输入等多种方式向当事人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为充分保障残疾人的诉讼权利,承办法官在开庭前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并询问是否需要寻找手语老师出庭担任翻译人员。双方均表示不需要,而这无疑让承办法官心里多了一份责任。

开庭当天,庭审现场异常安静,承办法官“连笔带划”,用电脑打字、纸面书写、手势比划等方式耐心的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并采取多次、重复的发问等方式,保证当事人“说”得清楚、“听”得明白。

就这样,无法用语言及时表达想法的当事人,在法官耐心的引导下,克服沟通障碍,庭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经过审慎的庭审调查,法官当庭宣判,支持了小谢的合理诉讼请求,判决被告小赖归还原告小谢27394元。

来源:海都微漳州 记者 曾炳光通讯员 魏明东、陈伟煌、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