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答案当然是把价格打下来。但有个离谱的情况,如今外国居然开始不青睐物美价廉的中国货了,这是为啥?

就拿中国当下最为骄傲的电动汽车来说。正常逻辑来讲,在中国生产出一辆很棒的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高,续航里程长,价格还便宜,完全碾压那些传统燃油汽车品牌,那在全球大卖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但现实却是,外国政府会思量,中国电动汽车如此出色且价格低廉,会不会直接把本国的汽车工业搞垮?那本国的就业怎么办?失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暴动、战争啊!汽车开起来是否舒适、好用,价格是否物美价廉,这的确是普通老百姓会考虑的事。但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是就业,就业优先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

其实回顾中国的百年奋斗历程,一直都在设法杜绝优质工业品对中国的倾销。是不是这样一想有些不可思议?直到我们掌握了最先进的工业技术,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而后发工业国的中国是如何掌握最先进工业技术的呢?以市场换技术,还是以汽车为例。为吸引外国车企来中国建厂,1986 年,中国对进口汽车的关税约在 200%上下,这表明不欢迎纯进口车,欢迎来我国建厂。随后,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1994 年汽车关税降至 130%上下,到 2006 年,汽车关税仅为 25%,并一直维持至今。

为何现在欧洲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呢?因为原本欧洲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就有 10%的关税,只不过现在中国电动汽车确实威胁到了欧洲汽车的产业链,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所以才对有威胁的中国汽车厂商加征关税。尤其是上汽旗下的名爵,在欧洲,每 10 台中国车就有 7 台是名爵,但这些车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完全无法解决欧洲本地的就业。所以,对上汽加征 35.3%的关税,总关税达到 45.3%,就是为了抵消上汽名爵在中国生产的低成本优势,要么退出欧洲市场,要么在欧洲建厂解决欧洲的就业。

所以,主权独立的国家必然会利用关税手段阻拦先进工业国的产品倾销。要么你能承受高关税还卖得动,我多收的税可以用来劫富济贫,补贴国内落后的工业技术;要么来我国建厂,用技术换市场,从而培育本国的产业链。中国如今走的路,正是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海外建厂,如今中国的汽车行业,像比亚迪、奇瑞、长城纷纷在东南亚建厂,未来几年,“一带一路”的一些国家也会大量出现中国的合资工厂,中国工人必定会走出去。而对于中国本国,考验的是这些海外建厂的企业能否将海外收益带回国内,刺激中国的服务业。不然,中国因海外建厂带来的去工业化,必然会引发大规模失业浪潮。如果能形成海外建厂、资金回流的良性循环,那中国也能开始慢慢享受别国的人口红利。当然,如果不行,我们还可以看看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