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以其工序的繁复和作品的精美著称于世,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巅峰。在位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北京市延庆区西屯中心小学,有一个“掐丝珐琅”社团,学校将这一民族工艺瑰宝与“生命自觉,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相结合,通过实践育人,助力学生成长及综合素质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新视界 让两大文化遗产“相遇”

“这是一幅掐丝珐琅长城画。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凭借独特风貌和深远意义荣膺世界文化遗产之名。我们用掐丝珐琅的传统工艺来展现长城的风采……”近日,在第42届延庆区学生科技节开幕式上,延庆区西屯中心小学学生费歆巍激情澎湃地介绍着学校掐丝珐琅社团的一系列精美作品。

在展位驻足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被作品吸引,社团学生们热情地邀请小姑娘进行现场体验,指导她动动小手,拿起镊子,用掐、掰、弯折等技巧,将柔软的扁铜丝按照提前勾好的纹路粘贴在画板上,然后再把各种颜色的彩砂、色釉小心地填充其中。“这也太神奇太好玩了!刚才画板上的长城还没有颜色呢,一下子就变得好看了。”小女孩兴奋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屯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亚琼向记者介绍道:“为了给学生们讲好长城故事,让长城精神在他们的心中从小植根,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载体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当我们接触到掐丝珐琅这一传统工艺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校教师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它早已不再是仅仅出现在博物馆中或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的收藏品,而是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拿来”丰富课程体系。于是,学校决定成立掐丝珐琅社团,面向二至六年级学生招收成员,没想到,学生们报名颇为踊跃。

师生共成长 “老”技艺焕发“新”魅力

要使一个社团更好满足学生需求,长久发挥育人作用,首先要让教师能够学起来、“玩”起来、爱起来。于是,学校邀请专业的掐丝珐琅手工艺专家入校培训,凡是感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学习、实践。老师们结合切身体验展开讨论,在专家指导下对制作过程进行优化调整,加入了更多的趣味元素,并让用料更简单、更易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把工艺浓缩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注于掐丝技艺的学习,第二阶段深入点蓝工艺的探索,第三阶段是上胶与干燥技巧的学习实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标准和要求,很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社团指导老师杨艳丽介绍。

费歆巍告诉记者,一开始掐丝的时候,手总用不上劲儿,导致掐的丝不能固定位置,容易跑偏,心里越着急越不得要领。“这时候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她教我一只手用镊子固定住位置,另一只手掐丝,效果真的好多了。点蓝也很关键,釉料要不多不少,否则就会影响成品的美观。掐丝珐琅的制作像我们平时的学习一样,也要静下心、一步步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坚持下去,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激发想象力 无限创意促学生成长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社团成员们的“手艺”越来越熟练,老师开始在创意方面引导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不同主题设计完成类型各异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艳的花朵、庄严的华表、可爱的熊猫……它们经过学生们的巧手,成为可以摆放欣赏的景泰蓝装饰画,成为薄薄的书签,成为好看实用的杯垫。掐丝珐琅长城图就是其中的“镇团之宝”,它是由学校师生共同设计、精心制作完成的,蜿蜒于群山之中的长城在蓝天和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这幅图的细节和用色丰富,让人感受到了万里长城的气势,领悟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

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未来,学校掐丝珐琅社团将继续秉承‘传承文化、推广艺术’的宗旨,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参与这项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收获成长。”吴亚琼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杨旭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