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有几天比较热,趁着下小雨时,朋友们约着在渭河边玩。
我们在草滩八路正对着的渭河大桥——横桥下面支着桌子吃火锅喝茶,歇够了就跑到对面的窑店街道瞎转。
长陵安陵戚夫人墓还有秦咸阳宫,这些地方都转过了。
横桥
这就说到我们头上的大桥——横桥的来历。
这里,就是汉长安城北去的第一桥中渭桥所在的地方,中渭桥也叫作横桥,现在建设的这座钢筋水泥大桥,就沿用了原来的老名字。
秦汉时期,在咸阳一带的渭河上架起三座大桥,分别为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其中以中渭桥修建最早,东渭桥、西渭桥次之。
我曾经探访过高陵的东渭桥,西渭桥在交大创新港旁边有个博物馆,今天单单说说这个中渭桥——横桥。
当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来的秦昭王为了方便南北往来,就在咸阳宫(今窑店街道)南的渭河上架起一座大桥,名曰“横桥”。后来东渭桥、西渭桥修建后,横桥也被称作中渭桥。
现在的钢筋水泥大桥是2011年修建后,沿用原来的“横桥”名字。
后来刘邦建立汉,在渭河南面修建了汉长安城,长安城北门正好和横桥相对,故曰“横门”,人们也将横桥称“横门桥”。
那个时候的渭河,就在汉长安城的北边一点,可以说就在现在北三环这一带位置,但不是现在渭河的位置。
渭河北移
渭河北移是个公认的事实。
有资料说,1895年时渭河河道还在靠近西安市高庙村位置,之后就大幅度北移,据说曾经一次大水,就北移达2000米左右。
据调查渭河北移原因除与右岸支流汇入有关外,与左岸质地组成也有很大关系。左岸沙壤岸基抗冲力差,故北移幅度较大。这些年因为渭河治理,兴修堤坝,河道算是固定住了。
汉长安城遗址的人知道,在高庙村北边长安城有一段高墙,当地人都叫做“败水台”,就是说渭河发水洪水一到这个地方,就开始后退了。
渭城区渭河北移草图资料
查查距离,现在的渭河距离高庙村有四公里多,也就是从汉到现在两千年中,渭河水北移了这么多距离。
所以,中渭桥遗址就在现在唐家村、师道口、席家村、高庙村的北面,基本就是在北三环的旁边。
2012年4月,在西席村北沙壕里发现古桥遗址,编号“厨城门一号桥”,相继发现“洛城门桥”“厨城门二号桥”“厨城门三号桥”及“王家堡桥”“厨城门四号桥”及“厨城门五号桥”等共3组7座渭桥。
资料
从发掘情况看,厨城门一号桥体量巨大,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中渭桥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北渭河古桥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桥梁学研究的空白。
而且有意思的是中渭桥遗址“康熙通宝”等清代遗物的发现,揭示出渭河河道西安段的大规模北移应不超过康熙时代。
历代修建
秦汉以后,中渭桥屡修屡毁,但是位置一直变化不大。
中渭桥在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三国时魏武帝重建。据说曹操乘马过桥时,马见桥边的神像而惊,曹操令将神像毁于水中。
前秦苻生曾征调关中百姓修治中渭桥,到东晋刘裕攻入长安,桥再次被毁,后魏时又造。
北周时期庾信《在司水看修渭桥》诗中有“富平移鏁柱,甘泉运石梁。跨虹连绝岸,浮鼋续断航”等语,表明桥头石堤的石梁、石柱,来自富平和甘泉。《水经注》中记载中渭桥的结构和规模为:长约525米,宽约13.8米。
唐贞观十年至开元年间,中渭桥又经过两次重修。当时汉长安城遗址成了禁苑,中渭桥在禁苑北,过桥南行,穿禁苑入长安城内。
由于中渭桥南端为禁苑之地,一般行旅不便利用,东去或东北去只能由东渭桥,西去或西北去只能由西渭桥。东、西渭桥的作用大于中渭桥。
窑店渡口
宋、元以后,中渭桥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再后来,这里就没有桥了,成为了一个渡口。
十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到咸阳五陵塬闲转,回来迟了,不想在绕咸阳城了,听说窑店这边有个渡船,找到后高高兴兴的坐船过了渭河。
窑店得名是因为这里在汉唐时期有大型窑、陶作坊而得名。窑店的这个渡口叫做安刘渡,不过作为正式的渡口,已经在1941年左右停渡。从官渡变成了一个民间的渡口,除了方便南北行人过河,更重要的作用是载人过河耕种。
渭河南边的很多田地,其实是属于渭河北村庄的,农人过河耕作就要过河,这个渡口就显得重要。
窑店因为这个渡口,也在明清时为咸阳县四大古镇之一。不过,和曾经是秦咸阳宫故地,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相比,就差远了。
横桥北面的咸阳宫,曾经上演了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等这些事件;横桥南边的汉长安城有汉文帝入京继位大统、张骞出使西域、南匈奴单于归顺入京等事件。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桥。
我们坐在钢筋水泥的横桥下,吹着风,喝着茶,看渭河东流,不胜感慨。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