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打破“35岁门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环境
近年来,每到公务员考试报名季,公考年龄放宽的新闻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日前已发布2025年省考公告的省份中,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山东、四川均有将报考人员年龄放宽到40岁的相关政策。六省份均规定应届硕士、博士年龄在40岁以内,其中上海、浙江、江苏还有部分基层岗位的报考年龄被放宽至40岁。
长期以来,35岁似乎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让不少人在职业选择的道路上望而却步。随着近年来多个省份陆续放宽公务员考试的年龄限制,这一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种调整,不仅为更多有志于服务社会的“大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更彰显了社会对人才的包容性,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看,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基本对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这传递出两个显著信号:一是公务员招录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助力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更多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不是简单地“以年龄论英雄”。
放宽应届硕士、博士的年龄限制,不仅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那些在工作多年后决定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人才打开了大门。现实中,不少人参加工作多年后又选择读研,待再次毕业时已超过35岁。按照过去的报考政策,这部分高学历人群无法报考公务员。如今,根据国考及各地省考关于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工作后辞职全职读研的,毕业时也算应届生,有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平等机会。
除了放宽高学历人才的年龄限制外,多地还在公务员招录中向基层工作者倾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各项政策落实的关键所在。优秀的基层工作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在处理基层事务中展现出应变能力和服务意识。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大龄青年”在这些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他们可能有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展现出成熟和稳健的作风。
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放宽公考年龄限制,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年龄限制的放宽,有利于践行科学的用人理念。以往,年龄往往被视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35岁则被视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老龄化,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年龄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年龄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应更加注重对个人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放宽公考年龄限制,有利于打破年龄的壁垒,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有更多机会施展才华。
放宽公考年龄限制,不仅是对公务员招录制度的完善,更是对社会心态的积极引导。毋庸讳言,“35岁门槛”及其引发的职场年龄焦虑,当前仍是不少人的心头之痛。公考带头逐步打破这一门槛,无疑具有“风向标”和“火车头”的积极意义。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梦想、有能力,就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期待在公考的引领下,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打破“35岁门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环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1日 第02版
作者: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