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一个英雄,就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当我们沉浸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时,可曾想过是谁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
彭干臣,这个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名字,你可曾听说过?
血雨腥风洗礼下的少年
1899年,彭干臣出生在安徽英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少年彭干臣聪颖好学,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与动荡之中,五四运动的烽烟,点燃了青年学子的爱国之心。
彭干臣毅然投身学生运动,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理想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1923年,彭干臣加入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
火热的心,燃烧着改变国家命运的渴望。
安庆成立党组织后,年仅24岁的彭干臣被选为一师党支部书记,肩负起了引领革命的重任。
黄埔军魂,铁骨铮铮
1924年,怀揣着革命理想的彭干臣,考入了黄埔军校。
在这里,他结识了周恩来,成为黄埔支部的核心成员。
军校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锻造了他的军魂。
毕业后,彭干臣担任教导团一营一连连代表,跟随周恩来投身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
枪林弹雨中,他勇往直前,右手小指虽被敌军子弹截断,但他依然冲锋在前,用热血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诚艰巨,断指不足惜"的大无畏精神。
铁军中的铁将
东征立下汗马功劳,彭干臣却因左派身份遭排挤。
组织安排他赴苏联学习,但北伐战争号角吹响,年轻的彭干臣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加入叶挺独立团,担任参谋。
贺胜桥战役,彭干臣请缨率敢死队,攻占印头山,一举击溃敌军三道防线。
武昌城下,他率爬城敢死队,腰部负伤仍指挥若定,率先登城。
"铁军中的铁将",这是战友们对他最高的褒奖。
赤色上海,地下斗争
1927年,风云突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遭到残酷镇压。
彭干臣与周恩来转入地下,成为筹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中坚力量。
他昼伪夜出,训练工人纠察队,为起义胜利奠定基础。
凶险的上海滩,处处潜藏杀机。
周恩来命悬一线,是彭干臣冒死护送,才得以脱险转移。
生死考验下,彭干臣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与勇气。
南昌城头,曙光初现
1927年8月,枪声再次响起。
南昌城头,曙光初现。
彭干臣再次投身革命洪流,担任南昌公安局长,守卫革命政权。
起义部队南下,他改任红十五军第一师师长,率部浴血奋战。
起义失败,彭干臣不得不转入地下。
从1928年至1932年,他成为周恩来在上海的得力助手,从事地下党务工作。
军政干部训练班、满洲省委、顺直省委军委......一个个重要岗位,见证了他为革命鞠躬尽瘁的身影。
心有千千结,离别情难诉
1932年初,形势急转直下。
叛徒出卖,中央机关面临危机。
周恩来连夜组织转移,彭干臣却毅然选择留在上海坚持斗争。
直到接到去赣东北担任红十军参谋长的命令,彭干臣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妻儿。
幼子不满周岁,妻子也无法同行。
他只能把一支钢笔和一块怀表留给妻子,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革命的忠诚,踏上了通往赣东北的征程。
壮志未酬,英雄陨落
1934年10月,方志敏领导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彭干臣是这支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然而,宿命的悲剧在等待着他们。
1935年初,红十军团在德兴县遭遇敌军重兵截击,陷入绝境。
怀玉山上,硝烟弥漫,土地染血。
彭干臣率部殊死拼杀,誓与阵地共存亡。
最终,弹尽粮绝,仅余少数将士突围而出。
年仅36岁的彭干臣,在这场生死搏杀中,壮烈牺牲。
他的身躯埋葬在怀玉山下,他的英魂化作信仰的灯塔,永恒不灭。
无名英雄,不被遗忘
新中国成立后,彭干臣的事迹被历史尘埃掩盖,他的去向成为一个谜团。
然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从未忘记这位曾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他们的关心下,彭干臣的亲属才得以恢复联系。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1983年,彭干臣的儿子彭伟光在老战友的鼓励下,开始了艰难的寻访之路。
没有经费,没有渠道,一切只能靠着一腔孤勇和对父亲的敬仰。
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多方查证和求证,彭干臣的革命历程终于被还原。
1990年代初,他的事迹载入重要党史著作。
1996年,彭干臣被确认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的功绩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陈列。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虽然彭干臣未能被评为"军事家",但他的忠诚、勇气和牺牲,早已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然无法再见到他,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继承革命的火种,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的辉煌。
让我们铭记彭干臣,铭记每一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国家的重生。
愿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96年一老干部致信中央:解放军已评出36位军事家,但还漏了一人
2023-02-03 22:00·寻史奇谈
1996年,老干部致信中央:解放军已评出36位军事家,但还漏了一人
2022-12-14 14:24·温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