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他认为明亡于明成祖迁都。

黄宗羲认为明之所以往于闯王,崇祯帝也因此 “身殉社稷”,是因为北京“孤悬绝北,音尘不贯”,认为自从朱棣迁都以来不到二百年来,北虏寇边之事却屡发,并且越来越严重,到崇祯时则 “京城岁岁戒严”,导致了统治者把精力集中于御寇。再加上各地上供或者运输货物至京城,路途遥远,耗费颇多,民不堪命,从而导致亡国。

他认为明王朝最理想的京师是太祖皇帝定都的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才被正式定为京师,为这朱元璋反复思量了十多年。

由此可以看出定都南京只是无奈之举,南京的种种缺点让朱元璋头疼不已,他时刻都想改换都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在洪武末年,皇宫大内下沉的十分厉害,任谁都能得出此兆预示大明江山不稳,但垂垂老矣的朱元璋只能一声叹息:“废兴有定,只有听天”。

这么看来,朱棣迁都北京还真能高举“继高皇之先志”大旗了。

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幽州,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许多政权也曾在此定都。

“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接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天下,驻毕之所,非燕不可。”这是蒙古贵族劝忽必烈定都北京的一番话,可见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有以下考量:

从个人角度看,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1380年,他以“燕王”身份就藩北平,在对蒙古部落的战斗中军功显著,权力也不断扩大,成为北方诸王的最强者。在这经营了二十多年,北京是他的势力范围。

朱棣得位不正,对父亲和侄子居住的京师南京,心理上不舒适。

从治国层面看,北京除了地理位置险要外,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易于资源补给。

大明朝的主要军事威胁就是在北方蒙古,但朱元璋的“封王就藩”以为朝廷屏障的格局已被自己打破,只能“天子戍边”。

“靖难之役”师出无名,建文帝也不是昏君,在江淮一带有很多支持者,迁都北京能切断他们的势力基础。

随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部下久居北京,他们希望回到北京。

可见,无论从成祖朱棣个人还是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定都北京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