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江都县志》载:“开元寺,在城东五十里,唐时建,国朝顺治十八年迁于傅里桥(今大桥镇白塔河西原三丰村一带)”。后人据此就大量的猜测开元寺的搬迁问题,有说是从开元洲的开元寺迁到大桥,有说从瓜州朱铭港搬迁到大桥,有说从甘泉搬迁到大桥,有说是扬州的开元寺搬到大桥,还有的说是从苏州搬过来的。之前笔者在《江都大桥开元寺是否搬迁而来》一篇文章中,已经否定了上面的几种传说。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开元寺在顺治年间要搬迁呢?近日,笔者在阅读清光绪15年(1889)紫荆堂《开元寺田氏族谱》时解开了这个谜团。
明宣德4年(1429)《开元寺田氏宗谱原叙》载:田氏发源于陈氏,“由陈敬仲仕齐而有采地,固以田为氏”,后有田畴为魏议郎,田璟为郑州司马,田锡为宋御史。田锡六世孙田承事,扈宋南渡后,卜居润东柳湖,长子田念三的后人世居柳湖,次子田念五的裔孙田再兴搬迁维扬江都开元寺。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田氏三修族谱序》载:“再兴于(元)至正辛卯年(1351)迁江都顾家沙,即江都田氏始祖”。
清康熙22年(1682),进士、翰林院学士、秘书院编修张天植撰《开元寺田氏六修族谱序》载:“予入京往来邗上,见城东五十里有古开元寺,近寺有巨族田氏”,“族居近江,甲申(顺治元年1644)乙酉以来,江流日逼田园”。“其始祖墓在寺后里间,而寺乃始祖所建,祖骸与寺之佛像几乎落冯夷(江泊)之宫,而莫之能保”,“既而祖墓迁矣,佛寺徙矣,谱系修矣”。张天植,嘉兴秀洲人,顺治三年,作为举荐贤才,进京赴试。顺治六年(1649),张天植在己丑科会试中脱颖而出,参加殿试,赐一甲第三名进士。顺治七年(1650),张天植高中后恩准南回省亲。所以他入京城过邗东,看见开元寺,进一步证实了,顺治初期古开元寺依然存在。
由上而知,江都开元寺田氏始迁祖田再兴,于元朝末年(1351年)迁徙到大桥开元寺附近居住,卒后安葬在开元寺后里间,所以明宣德4年(1429)才有开元寺田氏族谱之说,而此时的开元寺靠近江边。嘉靖44年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撰写的《维扬曹氏一修族谱序》中,叙述的江都大桥曹氏的迁徙,“元明之际,十九世仁公值干戈扰攘之秋,淡泊自甘不求闻达,乃由城而乡,隐于带水镇西,开元寺南,名其地曰曹家荡。”曹仁(1317-1397),于元末明初迁徙到大桥开元寺南曹家荡,后因坍江搬迁他地。两个不同时期的家谱可以证实元末明初时期大桥开元寺的位置和存在。
到清朝顺治元年(1644)以后,江水泛滥坍江,田再兴的墓和开元寺几乎没于江中。于是后人,才将始迁祖的墓移到“扬城东高家桥西南”,开元寺也移到内地。这和《乾隆江都县志》中“国朝顺治十八年(1661)迁于傅里桥”的时间相吻合。也正如进士张天植在康熙22年(1682)所撰序中所言“祖墓迁矣,佛寺徙矣”。
至此,大桥开元寺于顺治十八年搬迁至傅里桥的谜团也基本有了眉目。是因为古开元寺建在靠近江边的地方,后因坍江,才由大桥田氏家族的人在顺治十八年,搬迁至现在开元寺所在地。至于族谱中所言“寺乃始祖所建”,目前未有证据证明,而《乾隆江都县志》中所言“唐时建”目前也没足够证据证明,还需进一步挖掘考证。
· END·
@推荐阅读@